健康科普的“一缩一减“功效是什么?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主任王国玮教授的解释是:缩,是缩短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减,是减少了患者的就医误区。医务工作者应当在自己所学所工作的领域中,尽可能的对患者进行科普教育,这是每位临床医生应当积极参与并且重视的一件事。
王国纬,临床工作之外,还担任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科普宣传,先后在多家电台、报纸等多家媒体发表科普文章800余篇,2011年成为北京首批认证健康科普专家(养生),并先后出版《王鸿士肝病临证精华》、《食物是最好的医药》等多部具影响力的健康科普丛书,一直致力于亚健康中医调理研究及健康管理、中医进社区等医学管理。
图为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王国玮(资料图)
作为2011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2011年度优秀科普院长”候选人,在接受医联网专访时,王国玮表示,“科普是医生应该关注的领域,希望所有的临床医生在所学所工作的领域更为关注科普的传播。以我从事的肝病领域为例,目前我国乙肝的病毒感染率在50%以上,乙肝携带着达到一亿两千万,那么乙肝患者或者携带者如果能更好的了解及掌握乙肝的相关知识,对于他们配合治疗及取得更好的疗效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科普教育更利于消除患者就医误区
科普教育不仅可以宣传正确的防病治病的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对于健康人还可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则可以提醒他们遵守医嘱,配合治疗,防止盲目就医。
王国玮院长说:“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必然规律。在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都可能患病。而患病后到医院看病,通过医生检查、确诊、开药、传达医嘱、病人回家服药,以至康复,这本是一个不成文的定式。但在以上诸多环节中,如何做得科学、合理,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这其中往往会产生许多误区,以致延误了治疗。”
目前,患者心目中最常见的两种就医误区是:“小病不治,延误成大病;治不好病,全怪医生。”说到这里,他脸上有些“怒其不争”的着急,“这些误区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科普教育、医学知识的宣传达到解惑释疑的作用,当患者对于医生的治疗全部信任全部理解,必然会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思路,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然而随着就医模式的改变,医患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的改变。王国玮就地给记者上了一堂就医模式历史变迁普及课,历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如今患者就医模式的变化。
急功近利就医模式对患者有害无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小病大养,无病也要泡病号。那个年代,好像人们都喜欢呆在家里,因为上班不上班工资一样拿,所以当时人们认识一个大夫是很现实的好事,可以开假假条。当然,大多数不是这样的。到了九十年代就医模式发生了改变,假假条逐渐淡出了江湖,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承包、竞争上岗、下岗、等新的上班模式的出现,让人们再也不敢轻易‘泡病号’了。而今,就医模式又发生了改变,带病坚持工作已是习以为常,就连中、小学生也是如此。”
“不知道人们是更加珍惜生命了,还是更加珍惜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造伟大的辉煌。”王国纬如此感慨。
“由于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的加剧,急功近利是当前最主要的就医模式,患者最常问的是‘我这个病什么时候能好?’当病情不好转时,不想到自己配合不好,而是问大夫为什么不好?像一个慢性肝病的病人,让他们不喝酒不听,结果演变成早期肝硬化,医生问他原因,他称工作太忙、应酬太多,酒照喝,那这病怎么能治好?因此当患者自己在进行求医的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要有正确的就医心态。”中医讲“三分治七分养”,没有充分的休息,许多疾病是影响疗效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工作是无限的,“急功近利”的就医模式只会损害患者的健康。
科普教育是医患沟通的桥梁
当记者提到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时,王国玮表示,医患矛盾肯定是永远存在的,但并非不可调和。医生与患者的出发点都是抵抗疾病,医生以专业的语言去告诉患者,而患者则希望医生可以用更通俗的形式告知,让他也能了解自己的疾病进程,那么科普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可以架起医患之间的桥梁。当然这也对医生的表达、沟通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现如今的医患关系紧张,主要还是源于医患的沟通障碍与相互不信任。
王国玮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近期在我肝病门诊中有一位老病人,她是一个丙肝后肝硬化患者,在我这里已经诊治有五个年头了。春节前的一次门诊,当她走进诊室时,我一眼就看到她脸色非常不好,是灰黑色,我父亲曾告诉过我,肝硬化晚期出现面色突然不好,应是病情加重的可能。当时心里一沉,因为她是个很有文化、有修养的老者,我真不愿意把实情告诉她,所以,只告诉了她的女儿。但是心里一直很不舒服。我在想,她每两周从廊坊来中医院看病,对于一个快八十的人来说有多么的不容易啊!虽然她病情反复加重数次,但我还是不愿她离去。
开完药,她走了,可我的心里一直每忘记她,春节里也是时常想起她,放心不下。这时,我理解了父亲对他的病人为什么那么好了。春节一过,门诊到来,我真是盼望她能出现我的诊室里。老天没有辜负我的一片真心,她来了,我一眼看到脸色有好转,她说吃完药好多了,我心里很高兴。今天她又复诊,病情又恢复了一些,凭我的行医经验,她很有可能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时,我才告诉她春节前的病情有多重,她说了一句话:你们医生就会善意的欺骗,说时面带微笑。这就是我和我的病人。”
王国玮说,“我的病人和我都是朋友般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有些时候还是病人来安慰我,说王大夫别生气什么的。”说完他自己开始哈哈哈笑。
科普教育创新有难度 本质仍然要严谨
医学科普不仅需要专业性,还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发挥科普教育的真正作用,要让科普离老百姓更近一点,用更生动的语言去表达。
王国玮表示,生动、有趣的内容都要在严谨、专业、负责任的前提之下,科普可以进行包装,但科普的本质是要严谨,是对百姓的健康负责任。当下的医学科普需要创新,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模式需要创新,以让患者更易接受;语言形式、表达方式都可以进行创新。
王国玮对医联网编辑说,北京中医医院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加强科普教育活动,从基层医生抓起,找健康媒体记者培训医生如何写作;在各大报纸、媒体组织进行中医知识专栏报道,加强与媒体间的互动,借助媒体平台更好的宣传正确的医学常识。另外还对一些老年群体进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培训,都有不错的反响。
今后,还要加强与媒体间的合作,王国玮透露,医院的网站上也会多刊登一些科普知识的宣传,自己今后也还会继续说科普,说真正的科普;评文章,评不正常的医疗现象,讲养生,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瑰宝讲给更多的人知道。
对于2011中国年度健康总评榜的启动,尤其是看到总评榜对公共健康领域的关注和对医疗行业创新的表彰时,王国玮认为这是对大众关注和了解整个健康行业的一种促进。他说,医联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平台,在全国范围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希望医联网能够继续保持严谨、专业的态度,做好网站内容,让全国人民更好的了解健康,了解疾病,也祝愿39总评榜能越办越好。
“2011年度优秀科普院长”投票火热进行中,请为王国玮副院长投上一票
(责任编辑:晏霏霏)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