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自称100%意大利原产的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其相当一部分产品不是产自意大利而是广东东莞;这些家具从中国出港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中国,便变身为“100%意大利原装”、“国际超级品牌”家具。昨日达芬奇家居将就“洋品牌”身份造假一事举行新闻发布会,CEO潘庄秀华承认代理的一些品牌在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地生产,并与东莞家具厂有过合作。但绝无“出口转内销”一事。
达芬奇家具终于承认了,部分家具是国产货。也难怪,如果从海关转了个圈,家具就卖得比黄金还贵,消费者不骂娘吐血才怪。
说实话,达芬奇的把戏实在称不上高明,任何一个环节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穿帮”。而那些镀着金粉的家具质量也的确不怎样,用肉眼都能看出底下的泥胎。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搞不明白,监管部门干什么去了?摆在眼皮子底下的破绽为何就是看不见?连消费者用鼻子都能闻出异味,掌握着强大行政资源,拥有先进设备的监管部门竟然发现不了,甚至后知后觉到了直到媒体曝光才恍然大悟的地步,这是什么原因?我想,对“洋品牌”迷信,恐怕不止消费者一方而已吧?
假洋品牌“闹剧”不时重演,肯定有着多重原因。比如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观,就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为何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假洋品牌能风光多年,被揭露了还振振有词?不能不说,必须认真反思其中的制度因素和监管漏洞,这才最为重要。
“达芬奇”事件给我们的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再次敲响了警钟。正如有论者所说,“解决假洋品牌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企业要坚持诚信经营理念,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环节的监管,消费者也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如果仅仅就事论事,谁出了问题就解决谁,那么“达芬奇”之后未必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品牌~~~如果真有的话,我也希望是监管部门来告诉大家。
(责任编辑:廖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