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在杭州滨江区的白金海岸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一名30多岁的女士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仍在救治,而救人女业主吴菊萍手臂骨折,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7月3日《山东商报》)
3日,当家人逗乐7个月大的儿子陈至轩时,躺在病床上的吴菊萍也露出笑容。新华社发
在危急时刻,伸手接住一名从10楼坠落下来的幼童,是需要巨大勇气的。虽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所言,“这是本能,是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然而,这种“本能”本身就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大爱。这种“本能”就充满了让社会公众为之喝采与感动的人性力量。
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乏“美”,正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在将社会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网民们在网络上热捧“最美妈妈”,既是一种褒扬也是一种认同。其中有敬重和敬意的成份,更涵盖着对整个社会良性风气的倡导和呼吁。
社会的维系与发展需要主流价值观,正面的典型应该得到弘扬,这是抵御歪风邪气及不良道德侵蚀的基础。不排除在一些城市公众之间,依然充斥着冷漠与自私;不排除在大量的原本可以“伸一把手”就能解决的困难面前,一些人当了“看客”;也不排除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的享受,却成为了精神财富的“弃儿”……邻里之间形成陌路,互帮互助较为稀缺;老太太跌倒“无人敢扶”,这是短时间内无法消融的“冰山”。但有爱就有希望,我们不仅有“最美妈妈”,还有“最美乡村女教师”、“最美女交警”、“最美环卫工人”……这些个一个个令人感动的个体“符号”,恰恰是“垫”起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互信、奉献之基。
社会从来都不缺乏“最美”,不仅在于社会公众能时时能从小人物、小事情上发现这种“最美”,更表现在对“美”的欣赏和赞誉,表现在社会公众希望从制度上呵护和鼓励“最美者”的真诚呼吁。对于“最美妈妈”的见义勇为行为,政府方面有必要予以支持和激励,不仅可给予他们物质和医疗救济方面的帮扶,还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格价值上的高度尊敬。爱是可以传递的,“最美妈妈”向坠楼的幼儿伸出救援之手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的某一瞬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责任编辑:廖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