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管局,注定是一个尴尬的机构。”一位北京卫生系统人士感慨道。
去年4月,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筹建由北京市卫生局管理的医院管理机构。一年过去了,这个医院管理机构被命名为“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简称北京医管局,机构设置和职能描述已经明确,原定于今年4月初挂牌成立。但至今,医管局仍未挂牌。
人员配备尚未到位?
按照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的介绍,在成立医管局之初,市里考虑过将医管局设置成事业单位,独立于市卫生局之外。但后来考虑到方便管理和有效运作,就将医管局变成了行政机构,设在北京市卫生局下面,属于北京市卫生局的二级机构。
对于医管局的职能和定位,北京市医改方案曾如是描述: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负责对市属公立医院进行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指导所属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认为,在医改中,北京市卫生局的区域医疗规划和属地监管职能得以强化,将管理市属医院的医管局纳入卫生局下,有利于全市医疗资源的全盘统筹和协调。同时,医管局作为相对独立的机构,能够更好地推动市属医院的改革发展。“应该说在工作界定上,卫生局和医管局会职责分明,分别行使管、办权力。不会出现责任不清或相互代替的情况。”毛羽说。
虽然北京市医管局定位为二级行政机构,但是医管局的成立还是得到了“格外关照”。“按惯例,二级行政机构的一把手都是由上级机构的副局级人员担任的,也就是在卫生局内部做任免讨论,但是北京市医管局的一把手设定显然会高于惯例,由北京市副市长亲自过问,人员也有可能不是来自于北京市卫生局的副局级人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业内人士介绍,北京医管局的人员配置方案初步确定为:首先在北京市卫生局的内部人员中进行调整,分拨部分人员到医管局负责行政及管理工作;然后从北京市各大医院招募骨干人员到医管局负责具体业务,如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建议、审核基本药物目录等;最后,还将考虑拿出少量名额从社会上挑选有经济学背景、懂得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人员,让队伍更“懂经济”。
但实际情况是,热情的招募并没有换来一呼百应的喜庆场面。首先,卫生局的内部人员愿意调动的不多,因为到了医管局就意味着从卫生局下调到了卫生局的二级行政单位。而北京市各大医院的骨干人员更是对此“不感冒”。“比如,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是属于卫生部直属单位,与北京市卫生局是平行关系,调到医管局就是降了级别。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待遇上都是明显高于卫生局二级行政单位的,人怎么调得动呢?”业内人士介绍说。而“社会人员”也仅能起到补充、加强的作用,不可能成为医管局的核心力量。
“如果医管局的队伍不够精干,那么医管局就会形同虚设,失去效力。”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医管局迟迟没有挂牌缘于组织队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