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聚焦医改

上海医改:3-4年医疗联合体推开

2011-04-25 14:57 来源:三九健康网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副市长沈晓明聊医改:上海希望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为市民建立一个优质、可及、高效、公平的一个医疗服务体系。为了防止医生片面“限额”开药,医改特别规定,常见病、诊断明确慢性病可开2-4周的药,相关部门会改进监控和考核方式、加强执法监管,并向市民开通投诉电话。

常见病等逐步按病种收费

◆去医院看个中耳炎用掉300多元,看个感冒要200多元,还有一些自费药、进口药就更贵了,老百姓“看病贵”怎么办?

“看病贵”的原因,有着一部分合理因素,例如诊疗技术的进步、药品的升级换代。还有一部分的不合理因素,如药品的加成制度,医生为防止漏诊误诊而过度诊疗,开“大处方”。

为此,政府会加大投入,建立补偿机制。今后公立医院的采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公益性服务经费等都由政府无偿投入,社区卫生中心也会加大投入,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由政府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降低流通费用。对自费药物的问题,要加强监管“大处方”,推进医保总额预付制度,对治疗效果明确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逐步开展按病种收费。

3至4年医疗联合体推开

◆现在去医院看病3分钟,而排队要3小时,看专家更是难上加难。医疗联合体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吗?和医疗联合体签约后,会不会影响去其他医院看病?

签约是自愿的,不强制,但政府也会出台政策鼓励市民签约。市民今后可以选择1-2个联合体定点签约,政府根据定点签约量拨款。这样一来,第一引入了竞争机制,促使联合体内的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第二可以按人头实行医疗总额预付,按项目预付和按病种收费相比,这种预付方式是最先进的;第三可以实施利益捆绑,使得预防成为各级医院的共同目标,控制得越好、得益越多。

常常有人问“大医院医生好,还是小医院好?”实际上大医院的专科分得很细,甚至细到某一种病,而小医院是全科医生,知识面比较广。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起码都接受过一轮以上的全科医生培训,医生的质量有保障。

医疗联合体要全面推开,要等到全市医疗资源基本均衡,估计需3-4年的时间,目前卢湾已经开始试点,接下来崇明也将试点。上海的医疗资源其实并不少,上海的每千人床位数是5.19张,全国是2.5张,美国是3.5张,英国是4.2张,但缺陷是空间布局不合理,三级医院集中在市中心,甚至在内环线内。专科布局也不合理,缺少康复科、老年护理、精神科、产科、小儿科。

基本药物目录每年调整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有些常用药在社区卫生中心配不到了;去大医院配药,只能配7天的量,不超过200元的药;腰椎突出连续住院一个月,2个星期办理一次出院入院,很不方便。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新医改有何应对之策呢?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有307种药物,上海加了381种,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共有688种药物。这些药物考虑到了可替代性,例如降血压的药物有30种,相互可以替代,降血糖的有16种,不影响使用。这个目录会每年调整,如果市民对某种药的需求集中,明年会再放进去。

以往为了防止医生过度诊疗、开“大处方”,有关部门需要监控病人的均次费用、人均费用、平均住院费用等,有的医院就将此考核简单化,将指标下达给医生,所以出现了“限额”的问题。现在规定对于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可以开2-4周的药,相关部门会改进监控和考核方式,加强执法监管,并开通投诉电话,杜绝此类现象。

10个区要试点家庭医生

◆现在老年人缺少护理,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住进医院就不想出来,占用了社会医疗资源,在老年人保障这块有什么举措呢?

未来,我们要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包括两个体系,第一是护理服务体系,其中保护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第二是护理保障体系,包括完整的老年护理计划,诊断明确且无危险的老人居家护理补贴资金,把病床留给真正需要住院的人。此外,目前全上海有10个区要求试点推进家庭医生式的服务。我们准备两、三年以后做一个总结,把各个区好的经验收集起来,然后形成一个上海家庭医生服务的规范,然后再在全市推广。

国家实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三大类21项,而上海有42项,国家实行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9个,上海在此基础上加了3个,包括新生儿筛查、高危人群社区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肺炎疫苗。上海如今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2岁,市政府要让上海市民不仅活得长,还要活得健康。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