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全面监管的用药环节漏洞百出,直接导致一种新现象的产生:过度医疗。这是个普遍现象,岛城医院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造成过度医疗,除个别医生的利益因素外,患者或者家属的求医心态也成为它的助长剂。
为控制这种现象,青岛推出“一单通”避免重复检查和过度检查。同时,多家医院还有临床药师定时抽查处方单子,发现与疾病不符合的药品,最多可扣罚医生药品费用的50% 。
事例一:有用没用吊瓶从头打到尾
在外地动阑尾炎手术的患者焦先生想起那几天的住院日子就头疼:“到了第四天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以吃饭、也不需要打那么多针了。但医生还是给我不停地开药,打完那些吊瓶饭也就吃不下了,那会身体特别不舒服。”
同样,曾经在岛城某医院动肛肠手术的董小姐也说:“一个小手术住了15天院,总共花了7000多元,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尤其是最后那几天,自己也能吃东西、也能活动了,每天呆在医院的工作就是定时换换药而已。可那段时间每天还要打两大瓶的营养针、抗生素,医生说得进一步稳定病情。就这样,一住就是半个月。当时我就在考虑,这医生是怎么了,非要让我用那么多药干什么,后来才听说了提成这回事。”
事例二:明知治疗无效但不放弃
一年前62岁的父亲查出肝癌,市民隋先生带他去青医附院,肝癌已经到了晚期,治愈的可能性不大,“医生当时说,病情很严重,不能保证以后会怎样,让我们考虑要不要接受治疗。”隋先生说。从那时起他跟妹妹俩人就轮着奔波去医院。化疗很痛苦,父亲一度吃不下任何东西,稍微吃一点就会吐,“好几次他都跟我们说,算了吧,太遭罪了。我们也看着心疼,但怎么能就这样放弃呢。”就这样断断续续化疗了一年时间。化疗的病人很多,这中途隋先生还通过各种关系找人安排住院。今年年初再去医院,老人家坚决不去,“好说歹说才又去呆了半个月,现在他全身一点劲都没有,还总是疼。我也不知道现在是该放弃还是继续……”
事例三:连跑四家医院去做检查
结婚3年没要上孩子,27岁的胶州人文文(化名)去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自己得了不孕症。第一次听说这个病的她不相信这个结果,又跑到青医附院,结果一样,医生建议她必须接受治疗。文文还是不信,又到了妇幼保健院,既害怕又抱着希望,每到一家医院她都要重新做一遍检查才行。三家医院、三个检查单上写着同一个结果:不孕症。
“医生说得治,而且要我耐着性子。后来我四处打听,有人说北京那边有家医院很好,也不需要手术,很快就会好。”文文第四次踏上检查的征途。光来回重复各种检查已经花了近一万元。
调查
医生说过度医疗是为患者负责,也是自我保护
三个事例反应了三种不同的过度医疗的形式。第一种是医生逐利造成的药物过度。第二种和第三种则都出现在患者或患者家属身上。
过度医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摆在医生面前,着实让医生不知做何回答。市立医院一外科医生介绍:“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的是因为医生想负责任多做次检查确诊病情、有的则是患者主动要求的。就拿那位肝癌患者来说,为什么有些医院一看是癌症晚期患者就不想收,就是因为再治下去也没什么效果还占着医疗资源。但患者家属不这样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才可以。其实他们从侧面助长了过度医疗。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医生受利益影响,造成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不仅出现在药品的过度上,在各项检查中更不可避免。前段时间,市民张女士手腕有点疼去医院询问,医生摸了几下后直接开了CT、X光片好几张检查单子,“先去做检查吧,做完再看到底是哪的问题。”拿着单子一打听三项检查费用就800多元。“看到这钱我的手腕也不疼了,什么都得做检查。”张女士说。而对于检查的过度,青医附院一位产科医生坦言:“现在医患矛盾这么紧张,多做检查也是为了多一点确诊疾病的证据。一方面是为患者负责,另一方面也是进行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