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65届药交会之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2011全球药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高峰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医药物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的报告。
作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医改新闻人物”的王杉,其根据北大人民医用药的情况,分析了新医改环境下,从医院到医药物流系统的种种问题。
不是所有政策调整都是降价
中国医改浪潮如火如荼,各地改革不断推出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新举措,当中不可不提的就是药品降价。因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对医改的最大期望。而王院长反复在强调,不是所有政策调整都是靠降价来实现的。
从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的药品降价已经不少于30次,可是,降价并未从根本解决我国医疗现状。王院长表示,不合理的药价是需要降低或者调整的,可是,目前我国的各个政府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对我国各级各地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的真实调差和分析,却一味地以调整药价、降低要将来处理问题,势必达不到众多人的满意。
“以药补医”越来越少,政府管理应多询证
2010年北京市实行药品招标,在北大人民医药的1562个日常药品目录中,有200余个未中标,可政府却要求在短时间内彻底实施,这无疑是一种过高的要求。而这种情况下,通过招标、药价调整等,有79%的药品是一味要求降价,没有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这就导致了不少平价药物从市面上消失了。
在药品降价之余,政府还提出了药品加成。王院长认为,药品加成,是补充国家在医疗服务价格造成的政策性亏损给的一个政策,并非医院的直接利润。但是,人力成本、空间成本、物流成本等要素之下,即使有了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的利润看似增加,可是,实际比例确实缩小了。
根据北京药品招标采购中心公布价格来预估,以北大人民医院为例,按2010年较2009年增幅(16.2%)推算,2011年医药的年收入将减少6621.89万元;按2009年医院药品毛利率7.19%推算,2011年药品利润、受调价影响利润将减少476万元。
而这一切,在王院长看来,还得归结于政府的管理水平,应该以数据为准,增加多一些询证性的管理。
药价之余另有药物流通难题
而医改下,药价是挑战之路,对于医药物流系统同样是一个难关,在这样的条件下,医药流通企业则更应做大做强。
从用户方医院的情况而言,医药的药房、药库透明度差,不合理的库存、存货周期、空间问题,造成了效率问题,更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浪费,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上,那更是国有资产的浪费。
如果引入现代药品物流,从资金或者库存,减少50%-70%的量,药品、材料的全流程的溯源、追踪、管理,对医药行业是一个重大的调整,也方便于医院做好采购等其他的工作。
王院长呼吁医药物流企业在新医改这个非常时期发展起来,他表示,从“以用户方培育服务方”的角度,在医院方面,其希望在这个时期内能促进3家以上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拒绝垄断和恶性竞争,使得医药物流壮大起来,反回来有利于医院管理的调整,使机构良性的运
(责任编辑:姚青)
医联网( 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