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社会办医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
尽管社会办医已经成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关的政策仍然是“月朦胧,鸟朦胧”。在社会办医面临不少阻力的同时,不少大医院又在拼命地跑马圈地,扩建分院。
面对这一现象,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指出:“要想鼓励社会办医,首先要改革人事体制,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而不是医院的私有财产。”
监管措施要跟上
对于社会办医,山东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武广华指出:“虽然国家政策对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是支持和鼓励的,但是,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某些基层地方政府往往以种种借口不支持,甚至抵制和刁难社会资本兴办的医疗机构。有些人认为,这些医疗机构不属于政府管理,怕它们不听指挥,难以监管,同时怕它们与公立医院争饭吃。”
在大力推进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的过程中,相关的监督管理不可或缺。目前,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不高。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民营资本的逐利性,不过,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指出:“民营资本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问题,前提是制度和监管要跟得上。在美国,80%以上的医院是民营医院,这其中又有90%以上是非营利性质的,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界的赞助。规范非公立医院的运行和发展,才能确保百姓享受到医改政策带来的实惠。”
要规范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政府部门就要加强监管,实现“重准入,轻管理”,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日常行为形成连续、动态的监管,才能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有专家建议委托相关部门或管理协会对非公立医院进行考核和监督,保证其整体医疗质量。
据记者了解,在欧美发达国家,民营资本办医院,政府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而目前我国还缺乏企业家捐资助医的氛围。
变身“社会人”有多难
在医疗领域里,“人才-技术-患者-市场”这一链条异常清晰,尤其是处于链条顶端的高级人才的流动并非易事。目前,很多民营医院希望公立医院的医生能够到其医院执业,但是医生属于“单位人”的本质,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办医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十分抢手的专家型医生,即使他们也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去多个地方开展医疗服务,但其想法往往落空。“单位人”的概念束缚了医生,难以体现医生的价值,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孙建方认为,“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是一个好方法,有利于社会办医的开展。
“这样的制度管理要求非常严格,要在‘规矩’里面把医生解放出来。”孙建方表示,“我国目前这个情况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欧美的一些国家都存在,医生基本都是单位人。但是,医生的专业性、知识性决定了其自由职业的性质。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医生都是社会人。把医生转变成社会人,其服务人群会更大,可以提供更多医疗卫生服务给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