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欧美发达国家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让老百姓痛苦,让政府头痛的问题,何日可以缓解以及基本解决?公立医院改革,这道被卫生部部长陈竺形容为“绕不过去的坎”究竟该如何“破题”?医生晋升,涉及到260万医生群体个人发展的问题,到底何日不被论文困扰?
立法:医卫组代表呼吁 尽快出台法律法规治理医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说,今年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将修改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精神卫生法。
全国政协委员、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说,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特殊场所,少数患者家属在医院内挂横幅、设灵堂甚至行凶等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威胁到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公安人员根据现有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只有双方发生身体冲突时方才出面处理。她建议制定《医院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医院内治安即引入公安力量。医卫界别的委员将联名向卫生部党组提交一份相关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徐勇说,出台《医院治安管理处罚专门条例》,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医闹的存在,不仅关系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而且耽误更多的患者接受治疗。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周海波说,《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提法很简单,存在很多问题,应该进行司法解释。比如主观病历和客观病历问题,过去只能复印客观病历,现在患者一闹,主观病历全都拿走了。其实,主观病历是医生之间讨论时的病历,如果给患者拿走复印,可能会作为证据,在法官判案的时候,医生很可能会败诉,这样医学如何进步呢?!医生不能交流,只要交流中有错就会被告,这样医学是无法发展的,也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因此,应该在司法解释中提出,不允许对所有病历进行复印。
全国人大代表 齐齐哈尔第一人民医院曹书杰说,我的议案中有专门负责《医疗事故处理法》的议案,觉得现在的法律很简单,而医疗的事情是非常复杂的。医疗事故和任何其他行业的过错不能相提并论,医疗这个行业非常特殊,专业性很强,应该针对医疗行业专门出台一个《医疗事故处理法》,让医生们放下包袱,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学:增设“急诊医学”专业 留住专业技术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永嘉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陈飞建议,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增设“急诊医学”、“急诊护理”专业。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各级医院均建立起不同规模的急诊科或急救中心,急诊医学专业队伍已经逐渐发展壮大。陈飞代表说,急诊科作为院内急救的专业科室,急诊医学专业工作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抢险救灾、重大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时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急诊医学专业发展仍然存在专业认定、职称晋升等诸多问题,导致急诊从业人员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稳定,高年资医务人员转岗现象普遍存在。
医院:公立医院改革 究竟该如何“破题”?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今年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当中,我们突出了一个重点,就是要把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的龙头,即县医院建设好。我们有一个测算,目前农民大概80%的病能够解决在县医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90%的病,包括一部分比较疑难的大病也能够解决在县医院,实现大病基本不出县的话,那么新农合的效益就能够发挥得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认为,国家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还是不够,无法真正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卫生厅厅长李利认为,改革要改医患之间的“买卖关系”,让公立医院回到公益的道路上,但医务人员作为医改的主力军,其积极性不能因“后顾之忧”受到挫伤。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周海波,我国实行公立医院改革,不应该是医院自己来探索,而应该是政府主导,不应该是私有的竞争,而应该是寡头竞争。由几个医疗行业的寡头组成三级医疗网络集团,再由寡头之间进行竞争,这样可以吸取市场的活力,也可以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再由政府进行部分投入,在半计划经济的情况下,将医改改好。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利霞指出,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益性不能动摇,防止企业化。杨利霞委员建议,法人治理结构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医院和企业的法人治理形式和原则相同,但目标和内容不同,医院主要提供的是公共服务,首要的是体现公益性目标,不以赢利能力为衡量标准;二是在落实出资人地位、实行管办分开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业绩考核监控指标,既防止医院经营以趋利为目标,又能良性运转。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毛宗福说,对于支持城市医院推进社区体系建设,我很赞同有条件的城市医院按照区域规划支援对口基层医疗机构,可尝试托管、重组等形式。在目前公立医院过于庞大,优质医疗资源较为集中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机制、体制、利益等方式,使得优质资源合理流动,值得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医学院熊思东说,人们看病往往都挤向大医院,却不去选择社区医院和小医院。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让更多的医疗人才能够走进基层,服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