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新医改的第二个年份,是过渡的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医疗服务市场格局发生很大转变:基层服务机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对社区医院持续投入大量资源;民营医院迎来了政策的春天,政策壁垒被打破,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到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大型公立医院则进行着热火朝天的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试行补偿机制、破解医疗资源过度集中难题……医疗行业风起云涌,消费者进入到一个选择迷惘期。合理选择医疗消费,成了医改后消费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医改影响巨大 医保任务提前完成
按照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医改实施方案,我国各级政府要在2009年至2011年的3年间,对医改新增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增投3318亿元,同时确定了新医改的五大任务。业界期盼已久的新医改将由持续已久的热议阶段正式转向实操阶段。这么大一笔资金的注入必将引爆医疗服务市场新一轮井喷式增长。
两年来,新医改已产生巨大影响。
在医保方面,基本医保任务提前完成。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基本上都能够达到60%。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各级政府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截至10月底,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增加到4.24亿人。新农合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参合人数达到8.35亿人。这对缓解看病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基本药物方面,基本药物的价格大约下降了30%。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总结了医改在基药方面取得的进展:“基本药物制度是去年8月份开始实施的,到现在全国有50%以上的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它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实行零差率销售。据我们初步统计,基本药物的价格大约下降了30%。”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实施,保证了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
但仍须看到问题的存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尚有近半任务未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有“软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有待制度化,公立医院改革也还需有序推进。
医疗服务市场格局改变 基层医疗或成主力
医改初见成效,伴随而来的是医疗服务市场格局的改变。基层医院大力发展,大型公立医院改革,民营医院的膨胀,外资医院的引入,医疗行业格局的变化已经初现端倪。
新医改政策要求中央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比如政府将加强县医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快培养全科医生,推动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如果政策真能落实,六位一体的卫生保健模式搭建成功,健康守门人的功能发挥到位,加上医保体系的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逐渐均等化,基层医疗服务必将会成为医疗行业的主力军。
与基层医疗机构相反的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地位将被减弱。2009~2011年的新医改方案涉及到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几个方面,明确公立医院收入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因药品加成取消而形成的空缺将会由财政补助和服务收费两方面分摊。如果医院赖以生存的药品加成制度被取消,补偿机制却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话,公立医院的发展将受到阻滞。
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在医改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将会迎来进一步发展的机遇。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将放宽对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可以进入医保定点范围,享受和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的税收和价格政策。另外,外资还可独资开设医院。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民营医院将享受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待遇,发展前景乐观。
医改猛药促使医疗服务市场的格局发生改变,必将会建立起一个合理科学的医疗卫生网络系统;但这一系列的政策仍处于市场磨合期,医疗最终格局还未能形成。
医疗消费选择进入迷惘期 合理消费须权威指南
多元化办医,各种资本注入医疗市场,加上消费者对医学专业知识不了解、我国医疗信息严重不对等因素,消费者的就医选择几近盲目。合理选择医疗消费,是消费目前面对的大难题。
随着医疗机构市场格局改变,医疗消费需求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根据消费水平、消费需求的不同选择层次不同的医院,享受不同的医疗服务。精准的消费定位,无疑能推动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为了让消费者得到一个权威的健康指引,提高公众就医效率和质量,医联网隆重推出2010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为公众梳理出一个公开透明的医疗服务市场,为消费者选择合理的医疗消费提供权威参考。获奖榜单的出炉,必将成为一份权威的“医疗消费指南”。
(责任编辑:姚青)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