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药界动态

新上药零售整合期待纵深

2010-09-10 08:16 来源:三九健康网 

与商业分销板块热火朝天的并购、整合相比,新上药零售方面的动作要“冷静”得多。

上月,新上药披露了半年报,据其显示,上半年医药零售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14484 万元,同比增长30.49%。连锁零售药房共 2018 家,其中直营店 1550 家,加盟店 468 店,门店网络分布中国 8 个省市,其中在上海市拥有的门店数高达 1061 家。

对比2009年年报的数据发现,上半年新上药共新增直营店53 家,上海市内门店数量仅增加2家,加盟店总数没有变化。新华氏的零售营业收入 81410.44 万元,营业利润 1270.46万元,而去年全年营业收入为126210万元,营业利润1604万元。

信谊增长 华氏持平

华氏、信谊与雷允上的“三合一”工作从去年年初已经开始。去年3月份,信谊更换华氏大药房北区(下称华氏北区)招牌的工作就已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但30多家门店直到9月份才陆续更换完毕,整合工作进展缓慢。雷允上由于加盟店众多,与原华氏运营模式不同,因此新华氏最终选择双品牌运作。

迄今整合已经过去1年半的时间,三者已经于去年上半年合署办公,物流体系也全部归拢到新华氏物流中心,但与新上药高调公布商业并购进展的态度相比较,零售业务板块的整合进展显然较少被提及。

日前,记者通过新华氏内部权威人士了解到,新华氏整体运转良好,华氏北区比“信谊时代”毛利有所上升,雷允上因为各种原因业绩有所下滑。

据内部人士透露,信谊原来的毛利水平大概在23%左右,变身华氏北区之后,费用有所降低,品类有所丰富,毛利率增长了7%左右,接近30%,这与原华氏的毛利水平相当。此外,三者的采购目录已经统一,具体的品种选择还是各自决定。“但整合的关键环节——管理还是各自为政,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薪酬考核机制都还没有统一。”

雷允上业绩下滑

该内部人士还告诉记者,从业绩报表上看,雷允上的表现有所下滑。他分析,雷允上以前包含了零售与批发两块业务,零售划归新华氏之后,一些费用、销售数据的计算和归口上可能与以前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造成雷允上业绩数据不佳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华氏没有提升雷允上业绩的动力。”

据记者了解,由于历史原因,在上海雷允上品牌实际由三家共享。雷允上原有南号、北号、西号三家药店,其中北号按照地域划归于虹口区医药药材公司,后者后来改制成为上海雷允上北区药业有限公司,其下属的零售连锁公司即上海雷允上北区药品零售连锁有限公司,门店使用的雷允上品牌。目前新上药旗下的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上药分销)持有其部分股权。

西号原位于南京西路靠近青海路的位置,按地域划归静安区药材公司,目前属于上海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位于华山路的雷允上药城实际是一家单体店,就属于这个板块,静安区药材公司旗下的连锁药店后来更名为雷西大药房,与雷允上西区也有关联。

原位于黄浦区的雷允上南号才是新华氏旗下雷允上的前身。雷允上南号隶属黄浦区药材公司,上世纪90年代,南号被上海市药材公司收购,由此组建了雷允上药业并进行了资产的腾挪与整合。

今年初,新华氏总经理钱解元曾透露,雷允上直营店也通过“华氏”品牌来运作,新华氏旗下加盟店则通过“雷允上”品牌运作。

内部人士认为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对于新华氏而言,雷允上作为加盟店品牌,其收益比较局限,协议期满时加盟店或会退出,新华氏没有动力去做大做强雷允上。

缺乏领军人物并购整合有心无力

去年新上药年报显示,在推进内部零售资源整合的同时,新上药会随着分销渠道的拓展,收购相应的零售门店网络,争取在3年内使医药零售连锁业务规模跻身全国前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以差异化零售门店网络、物流系统、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平台为依托的多层次、综合性的现代健康服务产业。新上药在零售板块的并购计划显而易见。此前,关于新上药将把第一医药收入囊中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该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新上药一直想通过并购扩张零售业务板块,至少希望华东地区能够占据优势,但是新华氏目前的两位高管均近退休,而且欠缺零售业务管理经验。

公开资料显示,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骥珉为高级经济师,历任上海实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上海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上海置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没有医药产业背景,现年55岁。总经理钱解元原在上药分销负责批发业务,目前也已近退休年龄。

“亟需一个能强势推进的灵魂人物。”该人士表示,新华氏的并购以及更重要的整合工作才可能推动。同样的问题也摆在第一医药的收购上,如果收购,资产的转让或许不难,但难的是消化。

(实习编辑:陈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