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妆系列之九
日本药妆店的发展正一步步的影响着中国市场,推动着中国药妆的发展的时候,其实,日本早在之前已经在东南亚卷起了一股热潮,它对台湾的化妆品店与药店的业态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台商,我不得不承认日本药妆对台湾市场带来的影响。参考了一些相关文章,节取部分内容,融入我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近几年,药妆店渐次落户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随着台湾近几年的药品零售业态从传统型向多种型的转化,处于探索期的药妆店经营变化亦在加快。
其实,台湾药店的医药分业之路与国内的一样不通畅,由于台湾1995年医药分业采取双轨制,造成处方难以流出,大多数台湾药店无法依靠处方生存,只有积极探索应对之道,转向经营非药品为主的复合式药局。而今复合式药局在台湾已成主流模式,台湾药店的经营轨迹或许可成为新医改形式下大陆连锁药店发展之镜鉴。
大约在1978年,消费者的需求还处于满足温饱阶段,台湾药店也还处于传统药店的形态,偏向专业业态。1987年,屈臣氏药妆店进入台湾零售市场,受其影响,整个台湾开始盛行开架式药店。同时便利超商也进入台湾,消费者也开始追捧便利的卖场。台湾药店发生比较大的转折在1995年,台湾实施全民健保,两年之后台湾便实施了医药分业的双轨制,这给原来的传统药局带来巨大冲击,因为消费者看病都去医院,没病的顾客才到药店,此时,台湾药店不得不转型,部分先知先觉者开始探索出路。统计数字显示,台湾在1999年时共有药店14000家,10年之后,台湾的药店数只剩下7275家,更加印证了“危急之下,求变者才能生存”的硬道理。
台湾药店大概经历了从传统药店→开架式药店→便利药妆店→大型妇婴店→复合式药店→综合型药店的发展轨迹,这是伴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及医药体制演变的结果。目前,台湾大型药妆店的商品构成主要结构为:药品、营养及保健食品、生活杂货用品。一般而言,大型药妆店的药品经营仅占20%~40%,也就是说,药妆店的主营商品是营养及保健食品、生活杂货用品。这样的经营策略目的是以丰富的商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顾。
据统计,目前台湾复合式经营的大型药妆店,平均毛利率约为20%~30%,而台湾传统药店的毛利率约为40%~45%。如今仍处于探索期的台湾药妆店经营,时时还在模仿与借鉴他人的方式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进。
台湾药妆店的经营定位各有侧重,如中美健康世界连锁药店以30岁以上的妇女为目标定位客户,拥有10%的自创品牌产品;博登连锁药店则以白领的中年人及20岁以上的女性为主要客户,自创品牌产品占5%。此外,作为药妆店的佑康连锁药局还有个性化专业药师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服务,专业的药品知识;健康营养食品咨询等等。
而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有首家进入中国的“康是美”。据中央社数据,几乎是康是美(2006年210店)两倍大的屈臣氏,目前是台湾最大药妆店,规模至2006年底已达402家,至今年3月5日达405家。康美欣药妆自2003年起协同上百家药店转型药妆店,大部份为当地知名药妆连锁公司,新增药妆时增加了药妆类别,也有少部份是单体药店重新装修复后增加药妆专柜,有化妆品经营者试图开设药妆店,但成功率不到10%,原国除了药品销售手续难办,传统渠道的化妆品品牌定位和药妆品牌也有差距。在如何选择药妆品牌上,也是十分有讲究的。药店销售量低,不可能像超市一样只要10个点的利润就足够,药店经营药妆的理由就是药品利润下降,需要高利润的来源;要有区别于普通化妆品的特点,比如只能到药店才能买到,其实目的就是维护药店的利益;再好的产品也要消费者能消费得起;品种要精简,不要一个品牌就上几十个品种,让消费者无所适从,都不知道选择哪个产品好。
从传统药局到复合式药局,出现了品类结构的转换,还有经营方面的蜕变,也就是从药学技术的专业转换到经营管理的专业,包括企业要学会做人的管控、物的管控、财的管控等方面,特别是现金流量一定要充裕,企业才可能后续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有病的市场把它变成一个无病的市场,小市场到大市场,从药学专业到另外一个领域的专业,都要衔接好。”
(责任编辑:姚琦)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