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消费者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这带来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增长空间。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中西用药加起来还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4,而且我国用药水平还处于低层次,医药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庞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消费者他们的健康意识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从2003年“非典”之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中国居民健康风险监测系统里发现,在过去一年当中,有六成的消费者都阅读过自我保健的书籍,比如这两年《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都成为了畅销书,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自我健康问题,而且希望自己去思考健康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
第二,还有很多消费者的医疗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不管你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医疗服务,不管医院是什么样的,药店是什么样的,消费者都会有一个成本和效果的权衡,所以消费者去医院的目的在今天和过去相比已经有非常大的差别。以一个常见的胃病举例,调查发现,在胃病患者里,有接近70%的消费者没有去过医院,为什么他不去医院,是因为去医院医生会开比较贵的药,因此不如自己想办法;而去医院的人,34%的人只是去请医生做一个诊断,看是否严重,很多消费者在医生诊断后不一定会在医院按照医生的要求买药,而是会去药店买药,或者他会去选择他认为合适的药品,而不见得一定要找医生,就意味着医药的零售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消费者在面临紧张的医患关系的背景下,加上当前互联网等信息渠道的便利性,消费者学习效应越来越多突出,俗话说“久病成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自我药疗,所以很多消费者生病的时候,更倾向于自己买药治病而不是去医院,这个背景下,医药企业必须注重品牌、产品质量和价值疗效,以及对于消费者要做有效的推广。
第四,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健康消费需求,围绕消费者的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就相应的带来了药品消费的成长曲线,从整体来看,80%以上的人,都在过去的一年自己服用过OTC药品,而且年龄越大的服用比例越高,因此,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医药企业如果能够把握这种曲线关系,去挖掘不同年龄阶段的细分消费群体的机会,将能够为医药企业找到更多的产品成长机会。
第五,中国消费者的疾病谱相比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中国的疾病都是以传染病或者说感染病为主的,但是今天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疾病谱越来越转向生活方式疾病转变,得慢性病的人越来越多,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慢性病的治疗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甚至很多人需要终身服药,这种疾病谱也为医药企业带来了市场机会。
第六,药品的消费也呈现出趋优消费的现象,消费者越来越追求药品的疗效以及副作用等问题,药品的品牌也开始象快速消费品的品牌一样,药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而医药市场也有内在消费结构的分化,中低收入的群体希望有价格相对低廉的药品,高收入群体对于药品价格则相对不是太敏感,因此一些进口的品牌药会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而不论是什么样的消费者,有效的、有品牌的、性价比高的药品将是消费者青睐的药品,医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现有的药品品类和产品进行调整。
健康问题已经是消费者生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在是否要到医院看病还是选择自己买药上面,只要不是重大疾病,消费者更愿意自我判断自己购买药品,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都开始从注重处方药市场转向注重OTC市场,医药零售市场的蛋糕将会越来越大,医药企业必须在认真研究消费者需求、生活方式、健康消费行为和药品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吻合医药消费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
(责任编辑:陈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