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乱象因政府部门被指监管缺位

2010-07-01 08:52 来源:三九健康网 

近期,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方法广泛流传,使得公众对中医养生产生了质疑,与此同时,暴露出了中医养生图书刊物、讲座节目监管的缺失。怎样才能根治目前的乱象?有关部门在监管中医养生方面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进行解答。

政府监管要“到位”

记者:张悟本事件给养生市场敲响了警钟。养生市场准入门槛低,监管缺乏等问题逐渐显露,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从政策方面将如何监管?

李大宁:由于未能满足公众日益增强的提高生命质量和养生保健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以商业盈利为目的,打着中医养生旗号的图书和讲座节目,给公众造成了误导和伤害,也败坏了中医药的声誉和形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与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对图书出版、节目制作中有关中医保健内容严格审核,研究制定中医保健服务有关标准规定,严格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同时研究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内容、范围,区别科普宣传与医疗行为的不同要求。

毛群安:卫生部健康教育中心将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对涉及中医养生保健的图书、刊物和电视、广播节目进行监测评估,并且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洪永刚: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四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市场,一旦发现“伪养生书”,将采取曝光、停售、召回等措施。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出版总署将组织开展优秀健康科普类图书的评选活动,在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中选择一些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健康科普读物,并向社会推荐一批真正的优秀的健康科普图书。总署6月2日还成立了出版物检测中心,今后将通过该中心定期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内容和编校质量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图书将根据规定,由出版社进行召回。此外,还会与医药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养生保健图书的审读标准,对违反科学尝试和危害百姓健康的图书通过媒体曝光、通过相关出版单位,切实承担责任、及时消除不良影响。

媒体担当不能“缺位”

记者:有人认为,骗子可以横行,是因有其适宜的土壤,而这土壤就是媒体。那么,从媒体方面,该如何加强监管?

高思华:建议从部门协调做起。媒体宣传有媒体监管部门,卫生监管有卫生的监管部门,对讲者资质、所讲内容的监管光凭哪一个部门是监管不好的。因此应建立一个合作机制,利用部门协调才能够把这块监管好。此外还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比如说大学、科研单位,国家比较有名气的中医大家、中医专家等可以和媒体联合起来,共同选题、共同推出这个节目,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以免误导公众。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在制定相关规范的同时,继续做好已有的中医科普节目,推出精品,让中医养生保健健康发展,同时组织中医药科普文化巡讲团,举办中医药科普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同时,我们将加快选拔培养一批有知识、口才好,能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中医养生保健完整内涵的中医药科普人才,根据群众的现实需求,不断推出科学准确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作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把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建设列入工作重点,目前确定了10个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媒体也应加强自律,不能仅仅追逐利益,尤其是科普的内容,媒体还肩负着教育、引导公众的职责。而且,从市场导向来说,如果一个媒体总是出现很多不负责任的声音,虽然暂时可能得到收益,但从长远来看,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只有建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形象,才能被公众所接受,那些做足噱头、只会吸引眼球的节目,很快就会被公众否定。

真专家不能“虚位”

记者:“有照行医,无照养生”,一些伪专家打着中医的旗号,误导公众,坏了中医养生的名声。作为真正的专家,这时候应该做些什么?

高思华:我的第一点建议就是,顺应需求大力推进,绝不能因为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声音,我们就害怕了。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声音误导了公众,作为真正的中医工作者,我们就更有义务扶正祛邪。现在很多中医大家不愿意做科普,为什么呢?因为老觉得讲这些东西太浅了,不如到专业学会上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觉得这些观念应该消除。其实,真正能把科普做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不可能做到把深奥的东西简单地讲出来的。因此呼吁中医专家都能积极站出来,用科学的声音占领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