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医保门诊报销制度在广州市率先实施以来,着实在广东省,甚至是在全国的药品零售行业内也掀起了一片不小的波澜;先前的“医院门前排队买药,零售药店门可罗雀”预言,却成了如今药品零售行业境况的真实写照。
广州金康大药房郑总曾在接受南方某报时说过“医保新政的实施会对零售药店处方药的销售形成冲击。”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还相信随着医保体系的进一步扩容对连锁药店的影响会有增强趋势。但即便是在医保体系非常完善的欧美国家,至今沃尔格林、CVS这样的全球知名连锁药店的发展速度一样不逊色于我国的连锁,这说明医疗政策可以影响药品零售行业,但不会制约零售行业的发展。
自上世纪末我国放开药品零售审批以来,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放弃过为“大病进医院,小病上药店”摇旗呐喊,而最终则是愈加催化政府对医疗行业的保护。与国外出台的新制度一样,我国医疗改革制度也会在出台、实施的过程中得到完善的;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药品零售门店数已达36万,平均每3611人赡养1家药店;而欧美国家则大约是每5000人口赡养1家药店,由此可见,我国零售药店总数已远超市场应有的容量。绝大多数人,甚至在如今还有很多人在是抱着“黄金有价,药无价”的观念来开药店的,他们只知道采购高毛利品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把销售做好,他们经营药店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赚钱,忘却了“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要知道,你对顾客不真诚,同样的道理顾客也就会对你不忠诚,如此下去,必定会逐渐失去顾客的忠心。笔者认为,或许越是这样的环境反而于会帮助行业淘汰掉一批缺乏管理思维,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差的企业,为壮大为药品零售行业起到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特别是那些公立医院有经常拖欠上游客户的药款,笔者揣想:如果这一症结无法得到控制,越多的中小厂商会重新考虑与连锁药店合作,以期提高现金流的周转效率,因此营造一个合适的采购环境,争取供应商支持,对药店来说至关重要。有些药店总喜欢拿品牌药起来“砸价”,这令很多厂家反感;倘若药店能联合厂方开展“促销活动”,厂家却“乐此不疲”,这样做,对消费者来说,不但“药价”降低了,也降低了药店的运营成本。
按照医保门诊报销制度的说法“患者到医院普通门诊或社区医院就诊开板蓝根颗粒、维C银翘片等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可以得到65%的优惠。”但笔者认为,药店服务便捷、网络覆盖面广、促销活动多,还能为顾客提供送药上门、网上购药等服务,这些都是医院不擅长的。
对于生存万难的零售药店来说,适当考虑增加点“多元化”元素,也不乏是药店冲破危机封锁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反思经营的品项,是否应该优化品类结构。
对于零售药店的前景,笔者不敢作过多的断言;但笔者深信,只要药店企业家用心去经营,就没有“药店生存不下去”的说法。
(责任编辑: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