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药制剂在欧美国家中仍没有赢得广阔的市场。2008年,在提及“走出国门”时,众多药企总抱着观望的态度,以至于中国制剂在欧、美市场一直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在占全球药品消费88%的欧美日等市场上还很难找到“中国制造”。这说明中国药企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甚至与印度相比,中国药企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面对欧美医药市场的高技术壁垒、高市场风险以及严格而陌生的法律规范等一系列的难题,中国药企一直在裹足不前。
与我国医药制剂传统出口市场不同,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充分、严格的准入条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构筑了较高的市场壁垒,这对我国医药制剂进军欧美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药企生产设备水平、人才和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仿制为主的科研开发体系。我国在非专利药仿制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行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计划,希望从全球采购中拿到价格低廉的医药产品。而我国的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和劳动力都相对廉价,制剂出口具有成本优势,众多专利药品在世界上独占期的结束,对于一直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我国制药行业来说可谓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照欧盟的有关规定,制剂的上市许可证只颁发给欧盟境内的合法企业。境外企业要将制剂卖到欧盟市场,必须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或者通过当地的合作伙伴。因此,中国制剂要进入欧美市场,通过并购当地企业、注册分支机构或寻找合作伙伴等途径较为可行,其中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最容易的途径。
药企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企业制定医药制剂欧美市场开拓战略,在财政、税收、税率等方面扶持医药制剂出口欧美市场。药企应加快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实习编辑:陈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