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行业关注

我国青蒿素出口下滑映现产业难关

2010-01-22 07:25 来源:三九健康网 

科研人员正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青蒿素中的活性成分,以制出双氢青蒿素。

近日,有消息称,受印度和越南等周边国家青蒿素产业的冲击,2009年我国青蒿素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出口总量3834吨,同比下降24.2%,出口总额6513万美元,同比下降18.4%,出口形势寒潮袭人。

而在早些时候,世界卫生组织(下称WHO)发表《2009年世界疟疾报告》指出,到2015年,国际社会仍需每年为该项目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并再次呼吁停止使用青蒿素单一药物疗法,建议使用复方药物治疗疟疾。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青蒿素类产品出口已走到十字路口,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大考,这些变化值得国内企业注意。”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罗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冲出价格战迷局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盛产青蒿却未能站到青蒿素产业链的高端,出口多是附加值低的青蒿素原料药,而今周边国家大力栽培黄花蒿并提取青蒿素已初具规模,在抗疟药物繁荣的背后,一场青蒿素原料药市场争夺战悄然开演。

“很显然,印度是我们最大的利益攸关方。”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祝华一语中的地指出,近年来,印度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压低青蒿素原料的价格,用价格换市场。随着其培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上青蒿素价格将会格局重建,长此以往,中国特产的青蒿,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将被迫贱价出售。

祝华向记者坦陈,目前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制剂出口有诺华挡道,原料药又被印度等国步步紧逼,再加上WHO的限令,我们要警惕陷入泥沼之中。

谈及此,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蔡举林颇有同感。蔡举林认为,低价竞争会造成利润率降低,企业便无力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而品牌的缺失,又会引发价格换市场的行为。“看似平静的表象,玄机重重。”

众所周知,以无序竞争反制中国,是印度在原料领域一贯采用的手法。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平认为,这场价格战无疑会将部分企业逼入进退维谷的窘境,要突围只有剑走偏锋,在产品创新和研发线补充等方面联合发力。

“其实,诺华热销的第三代复方制剂就源自我们课题组,除了留给我们产权保护的启示外,其发展的方法论也是值得借鉴和深思的。”宋建平说。

不过,他也指出,复星、新南方等国内优势企业已经在试图改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建议国家适当地限制青蒿素原料药出口,维护我国青蒿素类产品的国际议价话语权。”

出口路径对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WHO采购一直是各进口国政府采购抗疟药物的风向标,而且政府主导的公立市场占全球青蒿素制剂消费市场的70%以上,其余是私立市场。由此,选择什么路径来抢占国际市场牵动着产业的敏感神经。

“中国的青蒿素类产品要走向国际主流市场,WHO的药品预认证是第一道门槛。”谈及此,罗扬难掩心头忧虑。多年来,青蒿素的种植和提取是我们的优势,但在产品开发和销售方面相对薄弱,要获得认证,困难重重。

事实上,国内复方制剂最缺乏的是对疗效、稳定性、安全性的评估。祝华认为,目前最困难的是拿不出有力的临床数据,特别是与国外相关的数据,如化学成分分析。因此,亟待加强复方制剂的研发工作。所幸的是,复星已获得了WHO直接供应商资格。可见,走国际认证的道路曙光初现。

当然,WHO认证非常复杂,即使获得了认证,主流市场仍将面对诺华的压力。对此,蔡举林认为,积极与政府合作拉动出口也是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