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专家: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院士
3位美国科学家因揭示了人类衰老的奥秘,前不久获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人的寿命,主要由内外两大因素所决定,内在因素是基因,外在因素是环境。
本文告诉您如何把握“环境”因素,让自己更长寿。
基因起关键作用
内因:机体内在的遗传因素,在人的衰老进程中起主导作用。
百岁老人多有“长寿基因”
调查发现,百岁老人大都有长寿家族史,除非生病,他们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大多活过80岁。
吕正操的家族就是这样,他是辽宁海城市唐王山后村人,其母亲高寿92岁。家中兄弟四人,吕正操老大,享年106岁;老二75岁因病去世;老三是去年去世的,享年96岁;老四81岁去世。
一位老龄委干部2009年3月发表的一个调查报告说:山东乳山市58位百岁老人中,41人的家族有长寿记录。另外的17人,有1人系幼年时被从外地拐卖而来,不记得老家的情况;有14人因年老耳聋无法交流,有无家族长寿记录无从查考。
乳山百岁老人中,王锦纹和王锦绣系亲姐妹,她们的父亲活到89岁,母亲活到87岁。妹妹王秀亭现已95岁,仍行动自如,耳聪目明;百岁老人单贞春有两个兄弟,分别活到94岁、92岁。有一个妹妹,也活到100岁;百岁老人于心忠,其弟弟于德忠现已99岁。
童院士介绍:有长寿家族史,说明这个家族有“长寿基因”。
端粒变短造成细胞衰老
基因是如何调控人的寿命的?这要从衰老的秘密说起。科学家发现:人类的衰老,与“染色体端粒的变短” 有关。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染色体的主体是蕴含着遗传信息的两条DNA链,端粒像小帽子一样,扣在染色体的两端,防止末端的DNA链因互相交联而造成畸变,稳定着生命的遗传结构。
细胞一分为二产生两个子细胞时,它包含的DNA信息也必须通过复制传递给子代细胞,复制位点就在端粒上。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就像橡皮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变小一样。人的正常体细胞分裂次数平均是50次,当接近终点时,端粒最后变得太短,影响DNA复制,致使细胞无法分裂,不能继续传代,最终衰老直至死亡。
人35岁后开始衰老
细胞衰老引起机体的衰老。
人在幼年时,细胞不断地分裂,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子细胞不断地成倍新生,人就不断地发育长大。待细胞无法再分裂,子细胞无法再新生,老细胞又不断地终老死去,造成牙齿脱落、头发掉落,机体衰老,直至终老死去。
人除了干细胞与生殖细胞,体细胞端粒的长度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不同组织细胞的端粒变短的速度不同,引起机体生理性衰老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从出生到16岁前,各组织器官功能增长迅速;16-20岁进入增长平稳期,直到30-35岁;从35岁开始,有的器官及组织功能,便开始因体细胞的衰老而减退了,其衰老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快。
其中肺最容易衰老,因此肺有“生命标尺”之称,因此请重视肺的保健。其次为肾脏的肾小球,然后是心脏,而神经、脑组织的衰老速度则相对慢一些。
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端粒的缩短速度比女性要快,这可能是女性比男性长寿的原因之一。
衰老速度因人而异
有的人才40多岁就两鬓斑白,记忆力减退,自感体力一年不如一年,未老先衰了;有的人的衰老速度则相对较慢,七八十岁了,依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为何会如此呢?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是“遗传因素”在调控着染色体端粒变短的速度。
科学家研究发现,衰老相关基因管理着衰老。如,抑癌基因p16,通过调节Rb蛋白活性,可影响端粒长度;意大利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对185名百岁老人的研究发现,“他们体内的载脂蛋白E-2基因,是促使其长寿的基因”等。
尽管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人类长寿基因,所谓“长寿基因”尚存争议,但是,研究已发现,衰老,是一连串“衰老基因”、“长寿基因”激活和阻滞,以及通过各自产物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
而长寿,是某些基因的完美组合,其遗传起着关键作用。百岁老人多有长寿家族史,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起重要作用
外因:环境和生活习惯对长寿所起的作用,可能达到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