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产品系都位居行业前列,并且其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方面的实践也可圈可点,但是羸弱的销售能力是其最致命的短板,这是公司高层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目前已经形成了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并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A股的同仁堂股份(600085)和H股的同仁堂科技(08069),并计划于2011年实现销售额300亿元、利润13亿元的奋斗目标。
笔者以为,北京同仁堂的核心优势主要集中于以下3方面:第一,独特的资源。公司拥有中药行业第一品牌,各类产品多达1000余种,同时作为中药行业的翘楚,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这是其他众多传统中药企业所不能及的。第二,国际化。作为率先走出国门的传统中药企业之一,产品现已行销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的文化输出方面已走在了前列。第三,完整的产业链。公司已形成一条纵贯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研发、制造、销售与医疗服务的产业链,并正积极向药妆、保健食品等大健康领域进军。
目前,同仁堂拥有各类生产批文多达1041个,其中19只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是目前拥有生产批文最多、具有中药保护品种最多的中国制药企业。同仁堂不仅有安宫牛黄丸、同仁大活络丸、国公酒等“十大王牌”,而且形成了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丸、乌鸡白凤丸“十大名药”为代表的产品系列。
中药要走向国际,中医必须先走向国际,而中医要走向国际,中医的文化必须先走向国际。中药国际化尽管困难重重,但作为中药行业的第一品牌,同仁堂还是在1998年迈出了中药国际化的第一步。目前,北京同仁堂在境外开设的分公司和药店已达20余家,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2009年1~6月,集团还是实现出口创汇154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2%,海外整体销售实现7705.2万港元。与天士力所走的中药“西化”道路不同,同仁堂走的是一条文化输出的传统之路,赢利主要还是沿袭“以医带药”的传统模式,即通过坐堂名医的诊疗活动带动药品的销售。
从中药材的种植,到中成药的制造、销售,以及最终的医疗服务,同仁堂构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
在中药材的种植方面,同仁堂有12个中草药种植基地,大多采取参股的方式,与当地企业联合种植所需药材,也为同仁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体系。在生产制造方面,公司有5个生产基地组成的生产制剂群,拥有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种剂型、400多只品种,并且在中国香港大埔工业区建立了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总投资1.5亿港元,它的建成投产将为公司产品进入和拓展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海外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