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产业链竞争时代到来 国内药企需升级
“回暖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
作为经济界名人,郎咸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然是“三句不离本行”,谈得最多的还是中国宏观经济。
据他的观察,去年11月底开始,中国股市已领先全世界至少4个月回暖。楼市在今年上半年度也是回暖,虽然7月的第2周和第3周微跌,但大体还是呈现回暖走势。汽车业也开始回暖,而且回暖特富戏剧性。以4月份为例,在美国汽车销售量狂跌40%的情况之下,中国汽车业逆市增长了20%。
“从这些简单的数据来看,相信大家一定觉得我国经济开始回暖了,尤其我国经济已领先全世界开始回暖。当然我的心情跟大家一样,都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回暖,可毕竟我是个学者,我的论据不是凭感觉,必须凭实际数据说话。我认为,回暖现象的背后因素值得探讨。”郎咸平提醒,同样表现在2006年的经济回暖现象,对今天来说很有借鉴意义——那不是回暖,那是一种泡沫现象,包括股市泡沫、楼市泡沫,还有通货膨胀。“当时我就提出,泡沫经济的产生不是流动性过剩那么简单,而是由于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民营企业,他们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开始恶化,因此,不少企业家一有风吹草动,包括利率调整、缩紧银根、制造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都会进一步地打击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于是他们抽出过冷行业的资金,投到过热的领域去,如用来炒楼、炒股,从而造成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制造业进一步衰退。”
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危机主要是制造业危机,来得慢去得也慢。世界是平的,全球经济已全面进入产业链竞争时代,如果认为廉价劳动力还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优势,那是极大的错误。
“未来的战争就是产业链之战”
此次采访,记者最想知道的是,在郎咸平眼里,中国医药产业是怎样一种状况。所以,采访之前,记者列出了六七条围绕医药产业问题的采访提纲,包括产业链整合、兼并重组、新医改、融资等,但郎教授首先声明,有关新医改的话题不接受提问。还好,顾及专业媒体的职责所在,他还是谈了对医药产业链整合和行业竞争核心的看法。
尽管他对医药行业不是有很深的了解,有些观点记者也不敢苟同,特别是他提出制造业萎缩的情形,至少在医药行业未有这种迹象,相反还呈现逆市增速的态势。但无可否认,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的思维方式是站在全球化层面上的,他的“6+1”理论,对医药行业有所启迪。
他提出,国际产业链包括“6+1”共7个环节,“6”是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而“1”是指制造。他认为,目前国内医药产业链的构成状况是:产品研发方面外企占了97%的份额;原料药生产中国企业占了89%;生产制造中国企业占了95%;终端零售加批发经营,在大城市,中国产品占了30%,不到40%,外资产品占了60%;而农村市场上的中国产品占了63%,外资是27%。
他把美国的医药产业和中国进行了比较:论规模,中国企业小而多,美国大而集中。在纯利润率方面,美国是我国的12.81倍;订单处理的运作成本,我国是美国的2.78倍。批发企业的平均费用,我们接近13%,而美国只有3%。可见,医药行业被整合的机会很大,进行产业链的优化空间广阔。“这就是为什么国外药企进入中国,毫无例外都是产业链的整合,因为未来的战争就是产业链之战。”
对于制造企业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产业升级浪潮,郎咸平的观点是:近两年开始,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竞争时代,而国内药企大多还停留在产品及企业竞争的年代,这是很危险的。
“供应链的整合可得到最大化的利润”
郎咸平承认,医药行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新药研发投入费用高、周期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上市,研究和开发成本巨大,风险也大。相比之下,生产所投入的金额就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依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与巨额的研发费用无法相比,这种结果导致了零售和批发成为医药行业的核心,也导致在资金、研发专利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销售渠道方面比较薄弱的外资企业,将以“自我建立分销”、“寻求国内在物流配送网络有着一定优势的医药公司进行合作”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优化整个“6+1”产业链,对医药行业至关重要。
在谈到医药流通领域时他指出,药品分销领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虽说每一个行业都有物流,可是医药物流在整个社会的其他行业中是最复杂的。为什么?因为药物的种类繁多,而且存储还有特定的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周转特快,进出频繁,所以对仓储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还必须符合GSP标准。因此在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外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建立起严谨的物流系统支持,而国内企业的优势是有历史悠久、幅员广大的销售网络,这也是外企所看中的一块。如果国内医药工商、流通企业能将销售网络水平进一步提升,可以透过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整合得到最大化的利润。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医药外贸形势出现了严峻的局面。医药市场扩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内需的扩大,而以郎咸平的见解:真正的内需一定来自企业利润,利润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要长期发展,必须做什么?我认为,必须从基础建设投资转成投资企业,只有企业产生利润才会转向投资,投资的钱再投资,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医药行业目前所要做的是产业链的高效整合,而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正是目前外资企业进入医药行业的最高指导思想。
“如果不抓紧进行高效整合,我很担心有那么一天,中国人在生病吃药的时候突然发现,中国生产的药品像当今的石油、大豆一样,完全由华尔街掌控。”最后,郎咸平用这句带点“危言耸听”的话结束了此次采访。
更多精彩尽在产经频道!
(实习编辑:郑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