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医生事关基本药物制度成败
日前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三个文件。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
推行这一制度被专家认为是“以国家信誉为老百姓举荐药物”,能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相关部门也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有利于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转变“以药补医”机制。
说几句好听的话谁都会。但有了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也只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开始。必须看到,在当前,“管不管得好医生”是制度推行的最大瓶颈所在。
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的目的在于解决医疗用药混乱的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医生们给患者使用那些过于昂贵的药物———甚至是一些劣质药。但在这背后,“以药养医”规则的存在才是问题的根源。所以,现在仅仅为医生们提供一些筛选出来的基本药物显然还不够。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医生们能否愿意使用?能否认真贯彻与执行“基本药物成为医疗的最优先选择”?
必须看到,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的一些配套措施中,虽然强调利用经济杠杆来刺激基本药物使用,但在医疗活动中,患者的博弈能力是非常弱的,医生的处方权才最关键。即使一些医生继续开出其他非基本药物名单的药物,让就医的患者多掏一些钱,他们也很难去拒绝。
其次,按照实施意见,虽然强调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但从时间表来看,2009年,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30%的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以,由此预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依然还是一种建设性为主而非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医生们的态度与抉择将是更为关键的要素。
新医改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公立医院改革是重中之重,决定改革成败。而在我看来,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应该是通过相关的制度改革,最后解放医生,从而让医生群体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以公共利益为重的改革中来,帮助解决民众看病难问题,使公立医院真正成为公益性的医疗机构。
推行基本药物与破除“以药养医”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所以,这将意味着绝不可能绕开“怎么养‘医’”这一个关键性的真问题。这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是否真能解决,将决定能否管好医生和现实中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真正时间表。
更多精彩尽在产经频道!
(实习编辑:郑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