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行业峰会

贵药替代廉价是药费上涨主因 建议控制用药结

2009-08-17 23:31 来源:三九健康网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承办的全国首届药物信息研究与利用高峰论坛8月14日在广西桂林举行。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专家曹秀堂在论坛上发表了部分药物信息研究结果,初步结论显示:近年来大中型医院医疗费用所占比例高于药品费用,成为卫生总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药品费用的上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与此同时,药品费用仍处于相对上涨的态势。

课题组对于我国大中型医院药品费用持续增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常影响药品费用的原因有三项,药品的价格、用量以及结构。

首先从价格因素方面看,自2005年起,我国大中型医院在采购环节的药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

价格因素是前一阶段政府部门针对药品费用问题监管的重点。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物价部门价格管制的约束下,药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多年下降。而自06年以来,物价部门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药品降价,几次价格调整基本是有升有降,而05年以后药品差比价规则的施行,也保证了总体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

其次,从药品的用量因素看。2005-2008年间,我国大中型医院的药品用量逐年平稳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就诊人数的增加和处方量的增大,这种增长具有自然增长的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医保水平的提高,这种上升趋势将会持续。

同时,药品用量的增幅超过了药品价格下降的降幅,由此可见,抑制药费增长,单靠价格调控手段作用非常有限。

第三,药品的结构因素,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型医院的药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药物替代”可能是影响用药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治疗消化疾病时,同样的疾病可以有多种治疗药物供选择,而近年来传统的相对廉价的法莫替丁(0.14元/片)用量份额大幅下降,较昂贵的新药埃索美拉唑(12.48元/片)的用量份额大幅增加。这种药物间的替代效应必然会促使药品费用的上涨。

研究结论称用药结构的变化,成为我国大中型医院药品费用上涨的最主要因素,这种价格与结构的变化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以药补医”体系下医院药品利用中的一个特点。“药品降价导致廉价药使用减少”、“医疗机构用高价药替代低价药”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看,不论药品降价还是价格导向的招标采购,通过压缩价格控制药品费用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未来对于用药结构的监管将成为重点,尤其是可替代性强的药物,如消化系统用药与抗感染类药物,将成为未来控制用药结构增长的主要方面。

控制医院用药结构,归根结底是个合理用药的问题,仿制药替代政策、药物经济学评价手段、标准临床治疗路径与国家处方集的建立都是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的控制用药结构的有效手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对医院用药的规范化评估。

曹秀堂教授认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控制药品费用的有效性已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各国家卫生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可以综合性地改善药品费用构成,实现用药的经济性。

  • 独家:揭开无偿献血神秘内幕
  • 悲!中药专利被绿箭侵占
  • 杰克逊911录音掀120急救话题
  • 专家:药店卖鞭炮乃必然趋势
  • 医院频开限额方 病人狂就医
  • 体检取消乙肝?你支持吗?
  • 试药人: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
  • 人参为何卖出“萝卜价”?
  • 三精“蓝瓶”到底净不净?
  • 广东古镇看病收费吃药不要钱

更多精彩尽在产经频道!

(实习编辑:梁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