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峰:各级领导要正确处理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09-07-12 18:41 来源:三九健康网 

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基石,既是人类追求的基本福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009年7月11日以促进人类健康为宗旨,创造知识,培养中国新一代优秀的卫生经济与管理学家以及政府和事业界的领袖人才为目的,在北大光管理学院开展了一场"以人为本"的"健康生产力与科学发展论坛"。

这次与会嘉宾包括政府的官员、学术界的学者,以及我们产业界的相关人士。目的是通过学术界、政府和产业界的互动讨论,来加深我们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这一块事业的发展和理解,以便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在会上发言表示,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我们国家绘制了一幅人人享有公共医药卫生服务的蓝图。为把这幅蓝图付诸实践,需要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要做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使我们这一届领导同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他们科学地认识健康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几千年来,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中国人一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温饱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30年,有20多年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到2002年,这个问题菜基本上得到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健康就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一个重大的利益问题。

王彦峰:地方领导并不懂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王彦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王彦峰指出,某些地方领导同志对人民的健康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并不是太足,某些地方领导同志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资金都放到所谓的大项目上,高楼大厦、工厂、高速公路等学院、开发区上,人民的健康虽然也在规划当中,但是都是想大项目后,剩下多少钱就放多少钱,没有就算了。因此,健康的投入和经济发展相比是滞后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GDP人均产值增长了20多倍,但是,在健康投入上可以说还不到1%,差距非常悬殊。

前几年看病难、看病贵,各个地方非常严重,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2亿5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国家集中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大力地支持,有一些贫困地区的人民刚刚脱离了贫困县,就因一场病又变成穷困了。

农村有句话"奔小康盼健康,一场病全泡汤"。辛辛苦苦才脱离贫困县,因为疾病又恢复到贫困地位。地方领导同志把钱集中起来上大项目可以脱贫,但发展经济靠什么?靠人,如果人都有病了,想发展也发展不了,想经济发展快一点,想使社会主义前进的快一点,实际上倒是拉了社会主义的后腿。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和社会的生产力都是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构成的,这三大因素构成的,而劳动者在这三大因素当中是最活跃、最革命、最有创造性的因素。生产工艺、生产原料,都是构成生产力必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也是经过人劳动以后创造出来的价值,它们不能增值。只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当中才能生产出大于他本身成本价值的资本价值,这在马克思资本论当中叫做"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是我们所说的利润。

健康是生产力,从理论上讲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从现实生活来讲,也是我们天天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只有人健康了,精力集中,劳动效率就提高,只有人健康了,不生病了,至少可以节省医疗费,人健康了,寿命延长了,就可以多为国家创造财富,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王彦峰还呼吁博士后生、博士博导们,从理论上搞搞清楚这个问题,关心人民的健康,国家多投入一点,使人民的健康都好一点,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世界银行组织专家在研究二战以后40多年为什么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么快时得出结论:世界经济增长的8%到10%,应当归功于世界人民健康的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亚洲经济为什么进步的这么快,他们经过研究也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亚洲经济之所以增长这么快,30%到40%来源于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健康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国也很明显。

王彦峰更用实例来证明了人民的健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我国去年人均GDP产值是22000多元,一个人住一次医院是5000多元,这就是说如果增加一个健康的人,就等于增加22000多元的产值,减少5000多元的医疗费。反过来说,如果增加一个不健康的人,一个病人,那就是说要减少22000多元的产值, 增加5000多元的医疗费。据抽样调查显示,大概全国有1亿7千多万,将近1亿8千万的人没有生产能力,都是由于医疗条件不够,所以因病致残,长期不能劳动。大家算一算这笔帐,如果投入多一点,健康条件好一点,这1亿8千万人都能参加劳动,他的产值算起来可能比现在高得多。

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的需求是呈正比的,经济越发展,健康需求应当相应的提高。如果说你健康需求落后于经济发展,或者是健康需求超过经济发展,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也就水到渠成。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