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工作的典型样本

2009-07-09 15:45 来源:三九健康网 

当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911求救录音引爆120话题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时, 医生陷入了集体沉默。但沉默不等于默认,而是因为医生确实没有时间。

身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的刘勇就没有时间去关注。从6月27日至7月6日,刘勇不知迈克尔·杰克逊911求救录音引爆了120话题,也不知这个流行巨星的死会引起上千网友对于自己耕耘了12年之久的急救行业的声讨。

对于刘勇,对于中国数以万计的急救医生而言,一天的24小时,每个小时,每分每秒都意味着被召唤,候命与抢救。

急救医生工作的典型样本

成就感与挫败感

出诊、看病,是刘勇每天的工作内容。在中国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中,急诊医生通常分为一线、二线。一线负责出诊,二线负责抢救。但这并未定死,根据每天的排班,医生们在一线与二线之间进行轮换。

7月6日,刘勇负责二线,抢救与治病是当天的工作重心。下午4点,刘勇就参加了一个常规救治,病人转危为安。

“只有在这一刻,我才会如释重负”,刘勇感慨到,“看到一个个病人被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拽回来,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与神圣感”。

至今仍让刘勇记忆犹新的一次“成就感”,是他曾经和同事成功抢救了工地上被电击的一个年轻小伙子的生命。事发于湖北某市一建筑工地,10楼,一伙子被电击倒在地。刘勇和同事们憋足了劲扛着担架爬上十楼,此时的小伙子已不省人事。在全力抢救了近30分钟后,心跳停了将近20分钟小伙子竟然活过来了。

这是刘勇浸淫急救行业12年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号称医院流动性最高的科室里,12年,可谓是一种“老资历”。

但刘勇并不回避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挫败感。

时间流转至1998年,湖北某所中学。两名高三学生就“老布什攻打伊拉克”的是与非的问题上引发争论,年轻气盛,调解不力,两个人由口角之争发展到恶斗,盛怒之下,一名学生随手拿起板凳向另一名学生劈头砸去……

被砸的学生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慌乱中的老师拨打了120。刘勇与同事迅速赶到现场,立马将之送往医院抢救。在医生实施抢救前,学生已停止了呼吸。医院宣布患者死亡。但是经校医的“继续抢救”的一再要求,刘勇与同事二话没说扎头投入到抢救过程中。但最终仍然无力回天。

一个小时后,学生老师赶到医院,看到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在不经意间逝去,老师将矛头指向了刘勇。

“为什么人好好的,一下子就没了”?“为什么只有急诊科的医生参与抢救,医院的其他医生呢”……老师责问道。

“当时很委屈”,刘勇说道。“老师没看到我们在抢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抢救,相反,对于生命,尤其是一个孩子,我们拼尽了全力”。

但事后,刘勇又觉得“可以理解”,“一个活蹦带跳的学生,说没就没了,作为老师,我也会一时接受不了”,“老师这样说,只是为了发泄”。

如果说在与逝者家属的沟通中,急救医生注定“被骂”,那么,与生者及生者家属的沟通不畅,则让医生不得其索。

刘勇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这种“不悦”时常会上演,但是那一次的遭遇,足够让他记一辈子。

一位老伯因急症送进了医院急诊室。经过再三诊断,刘勇决定给老伯输液。输液过程中,老伯觉得发冷,怀疑自己可能是输液反应。经过再三诊断,刘勇认为老伯的反应不足以构成输液反应,因此,建议老伯继续接受输液并观察。但这个“友善”的建议并未得到老伯的采纳。老伯情绪非常激动,开始大骂。

压力之下,刘勇仍密切观察老伯的症状,老伯仍然没有出现药物反应应当出现的“寒颤”症状。刘勇决定将情况跟老伯的老伴进行沟通,但是老伴的脾气非常暴躁,沟通失败。

事情陷入了僵局。这时,老伯的儿子出现了。事情似乎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对方的来势汹汹告诉刘勇自己“想错了”,果不其然,老伴的儿子一上来,就冲着刘勇破口大骂。

“委屈、无奈”,刘勇回想起这件事依然没有掩饰当然的心情。患者家属最后没经医生同意,拔掉了针管,转入了医院住院部。

让刘勇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这位老伴的儿子又找到了他,二话不说给他“送”上了重重的两拳。“就是你,就是你,让我花了上千块的医药费”,对方咆哮道。

刘勇没有还手。根据医院规定,不管患者是否有错,一旦被病人投诉,或者发生医疗纠纷,医生得承担主要责任。

刘勇最后向患者及患者家属道歉。事情得以平息。

“想到过放弃吗?”

“没有”,刘勇斩钉截铁地向笔者说到。在刘勇心目中,虽然这份职业会“时不时”地给他带来心里的伤害甚至身体的伤害,但“成就感远大于挫败感”。

另据医联网了解,从踏入急诊行业至如今的12年里,每年的春节,刘勇及同事都在医院急诊科里共同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