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医生应该实行淘汰制,将不合格的医生淘汰出局,否则,这些医生将成为害群之马。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需要淘汰,优胜劣汰是自然生存的法则,是一个颠扑不破真理。但淘汰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没有很好地界定。我们看到淘汰医生标准只有违法乱纪这一社会标准,并没有看到医疗行业的标准。所以,才需要通过考试来制定淘汰标准。人文教育必须列入医生的必修课。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提出了“医生能力要求的7项范畴”中,有3项与人文素养有关,分别是:职业价值与态度、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加强医生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中止医生让病人多花钱,为医院多创收的有效措施。目前医院畸形的逐利行为是因为医院
偏离了基本的商业逻辑,违背了基本的市场法则,即买卖公平的原则。商业的本质是获取人性化的商业利润,医院应该提供物有所值的医疗技术和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医疗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从整体来看,医疗市场是一个垄断体,因为市场被垄断,医院才有足够的定价权,医生对病人说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病人没有任何还价的余地且,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没有关联,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人,可以对电脑的配置一无所知,可以对汽车的构造好不知情,他同样可以买到一台符合市场价格的电脑或者汽车,因为电脑和汽车,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
由此看来,加强医生的人文教育,不能有效地中止医生为医院创收的冲动。相反,如果医院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将迫使医院为病人提供物有所值的技术和服务,进而也将激发医生提高人文素养自觉愿望,也就不会出现很多医疗工作者对钟南山观点质疑现象。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很多医疗工作者以技术为尊,对人文教育不屑一顾,反对实行淘汰制,究其根源,在于其利益格局或将受到冲击。
一个三甲中医院的院长告诉我,他们医院一名在编医生,连续两次没有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如果让他继续行医,显然是违法;如果让他转行政,岗位编制早已占满;如果做药师、做护士也同样的执业资格;如果开除他,院长没有这个人事权力。两次执业考试期间,医院不知道给他安排什么工作,但工资还要发,最后只有哀求这个医生,说服他自己离开医院。这种畸形的人事制度,无法实施最基础的管理手段——“胡萝卜不甜,大棒打不下”。人事编制制度成了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拦路虎。这只是介绍了一个在现有医疗技术考试制度下的管理尴尬,倘若希望加入人文考试的标准要求,在现行的制度下,无异于天方夜谭。
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就是打破医生编制的约束,破除医生编制的前提要求破除医院的编制,所以,淘汰医生,就要淘汰医院。只有让医院的在市场的环境下自生自灭,不合格的医生才会大浪淘沙,优秀的医生才会脱颖而出。
只有允许医生淘汰制的成立,才能制定淘汰的标准与办法。多个有效的维度与标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权重划分应该依据专业能力、病人的考量和中国的文化,来综合考量。
我国的医务人员是过剩的,不足的是编制。实行医生末位淘汰制的概念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医生是末位而淘汰,而是因为某个医生不符合某些具体标准而淘汰。并且,末位是指业绩创收的末位,还是什么末位呢?所以,实行医生末位淘汰制的概念需要修正。
由于淘汰的标准尚不明确,没有很好的界定,所以,淘汰后医生的去向难以讨论。我们可以借医疗技术和人文素养两方面来考量,如果医疗技术不合格,转入下一级医院的做法显然不妥当。医疗技术不合格,无论到哪一级医院,都是不合格,并不是说下一级医院的医生就可以草荐人命。要建立一套灵活的准入准出机制,对医疗技术和人文素养不合格者,允许继续学习,考核合格后,准许再次上岗;对严重违规的医生,实行终身禁业。这都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作者简介:万绍萌曾念医书,当医生,做医院管理。后来又把MBA和管理学博士的课程念完,并投身管理咨询行业,咨询过的企业小到10个人,大到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现服务于懿德医院管理研究院。自由行走在医学、法学、管理学三界。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郎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