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迄今,国家和各地监管部门近七百次公告查处,甚至强制停售,青海柴达木药业的违法药品广告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不断壮大:涉及违法广告的药品从2001年的4个发展到20个;被移送工商机关查处的次数,从2001年的9次到如今的699次;违法广告扩散的地区从最初的6个省市,拓展到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
9年、20个药品、26个省、自治区、市、297次名列黑榜、699次公告查处,当这些数据以无可质疑的事实映入眼帘的时候,带给公众的必是惊愕和讶然。倘若要评选违法广告吉尼斯纪录,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当之无愧”,它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药品违法广告“钉子户”。
那么,在国家局和各地监管部门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整治行动面前,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违法广告缘何“金身不烂”,甚至不倒反更加猖獗,业务“拓展”到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显然,违法广告愈打愈烈,当地药监部门“功不可没”。周边省、市对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违法广告群起而攻之,或曝光、或“封杀”、或禁止。然当地药监部门非但闭眼不见、充耳不闻,反而为其下发了130个“合法”广告批准文件。如此顶风而行,赤裸裸地充当违法广告的保护伞,到底是利益驱动还是另有“猫腻”,应该好好地查一查。只有揭开了其中的保护黑幕,强硬“钉子户”才能轰然倒地。
另一个值得质疑的问题是,有关职能部门在每次整治行动中,到底是真整治还是假整治,是发公告了事还是开展了行动?699次查处竟查不倒一个违法事实确凿的药业公司,这让人瞠目结舌的数据背后不是药业公司如何“硬”,而是说明了执法部门的“软”。试想,国家相关部门真正动真碰硬了,琅琅乾坤之下违法广告还敢公然招摇撞骗吗?此消彼长,当执法停留于形式,违法就有了可乘之机。
其实,违法广告“专业户”膨胀成“钉子户”,这并非药业公司有什么通天的能耐,也非仅仅是虚假广告本身的问题,更多暴露出的是监管机制上的种种漏洞,利益上的“沆瀣一气”,整治上的干打雷不下雨。因此,对暴露出的漏洞倘若不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堵住,或许其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会不倒。
(实习编辑:张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