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在北京宣布推行全新的“契约化”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制度后,福建、东莞等地也相继进行中国特色“家庭医生”这一医疗服务的有益尝试。沉寂许久的“家庭医生”借着新医改的春风再度进入百姓视线,并成为了众专家、学者在探索社区医疗机构改革出路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这边,三甲医院门前人声鼎沸,数小时的排队挂号、候诊换来的也许是医生不过几分钟的问诊;那边,医生亲自登门,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前者,百姓厌之,忍之;后者,百姓喜之、盼之。而当百姓奢求的“家庭医生”真的来到身边时,百姓犯疑,医生犯愁,家庭医生,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
百姓:“太多的不确定”
年近30的李小姐是一名公司白领,由于经常加班且不注意饮食,落下了胃病,有时候一发作,便疼得直冒泠汗。尽管如此,李小姐表示,“一旦发作,先吃备用胃药,如果仍不见好转,马上去大医院”。当医联网问及有没有考虑过找家庭医生时,李小姐笑了笑,“家庭医生还真没考虑过”。据李小姐讲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实就在她家附近,“走路过去不过五分钟”,然而两次的社区看病经历让李小姐很“不爽”,“没有检查设备,医生只是把把脉,听听诊,就开了将近两百多块的胃药,望着这一堆的胃药,真是‘傻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此,估计家庭医生会更难办”,李小姐说,“思来想去,还是上大医院踏实,虽然麻烦点,不过落个心安”。
据医联网调查发现,家庭医生在老年人群中的“知名度”远远高于中青年人群,“经常叫他们(家庭医生)过来量体温,测血压之类,省去了跑大医院排队挂号的麻烦,而且也不是什么大病”,年近7旬的李奶奶向医联网表示,不过,与之年纪相仿的宋奶奶却不这样认为。“经常有自称是‘家庭医生’的人跑到家来说登记个人信息之类,现在骗子太多,哪能确定”,据宋奶奶讲述,遇到上门登记个人信息这种情况,她一般“闭门谢客”。
家庭医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M医生服务于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家庭医生服务多年。按照M先生的最初理想,家庭医生应像发达国家医疗模式下的那样“重要”,“受人尊敬”。在他看来,国外的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上至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公认好的,也是中国引入社区医疗的动力之一。“不是说我国社区医院要提供跟国外社区医院一样的服务,而是提供了相同或相似的服务后,能达到一样好或更好的效果就行了。”M先生解释道。
但理想与现实终究还是有着差距。百姓对“家庭医生”这一服务项目的陌生就是一方面。“单就服务内容来看,家庭医生,百姓都会认为其含义就是提供出诊服务的医生。其实出诊只是家庭医生工作中的一小部分。”M先生以他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医生的工作范围向医联网介绍,除了出诊这种常规医疗服务,他还承担着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而这些服务内容里面又细分成好多种服务项目,譬如健康教育就有给居民办健教知识讲座,制作、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办义诊活动以及日常诊疗活动中面对面的、不定时的卫生知识传达等等。
虽然目前广州市内社区医院里的家庭医生可以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很多,但效果却比国外的相去甚远,作为家庭医生中的一员,M医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