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衰竭病人的治疗都是以药物为主。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孟庆华教授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对这类病人的营养不良评判指标、能量代谢状态,以及营养支持治疗方案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使以往的治疗理念发生了转变。
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普遍呈负氮平衡状态,以蛋白质分解代谢为主,膳食摄入缺乏优质蛋白和硒、锌等元素。对他们营养不良的评判,并不适用于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体重等传统营养评价指标,而改良SGA法,动态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和胆碱酯酶是评价重型肝炎患者营养状况的更好指标。
研究人员对部分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进行了24小时动态能量代谢测定,发现静脉应用葡萄糖可以迅速提高患者的呼吸商;患者每日总能量供给应在2000kcal左右,以静脉补充葡萄糖为主;经过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研究人员初步研制了适用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肠道营养剂,提出了国内外首个慢性重型肝炎营养评估与干预方案。
这一结果提示,对重型肝炎患者而言,营养支持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在内科治疗不变的条件下,患者配合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这一结果使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的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治疗理念发生重大转变。
人工肝脏技术,简称人工肝,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新技术、新方法。但是,应用规范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和效果。
由我国著名疑难及重症肝病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提出了我国常用人工肝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及应用方案。将使用人工肝治疗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进行对比,以救治早、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使其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基本指标恢复正常为例,单纯药物组花费分别是人工肝组的1.40倍、1.42倍和1.41倍。
这一结果提示,在目前重型肝炎、肝衰竭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国肝移植又不普及的情况下,恰当的人工肝治疗是提高重型肝炎肝衰竭救治成功率、同时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
由于以营养支持为基础的内科治疗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人工肝技术的应用使疗效进一步得到提高,目前北京市慢性重型肝炎及肝衰竭患者一年存活率分别较以往提高了13%,一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住院费用则下降四分之一,明显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实习编辑:焦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