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的8500亿元政府投入如何分配最近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有医改专家估算:用于医保补助即补助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等参保约3900亿元,公共卫生约600亿元,各类医疗机构4000亿元。
这个分配方案基本照应之前所谓“补供方”和“补需方”之争。“补供方”一派认为,政府应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补需方”一派认为,政府应从民众医疗需求的角度,出钱购买医疗服务,完善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其中的3900亿元与4000亿元的估算,可以看作是对“补需方”和“补供方”利益分配的某种平衡。
如同任何一项改革一样,医改也涉及相关各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民众之所以关注8500亿元资金的流向,正在于此。但是对医改而言,绝不只是简单的利益分配问题。无论对“补供方”和“补需方”而言,目前的“蛋糕切割”方式,恐怕都难尽如人意,毕竟我们的公共医疗存在巨大的历史欠账。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占GDP的比例仅仅2%,而国际上一些不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也超过7%,发达国家更是达到15%~20%。
这种情况下,利益分配的困局就凸显出来。比如,在“补供方”方面,对一般公立医院,政府新增投入,预计不会超过450亿元;而新医改方案将改变“以药养医”,即取消15%药品加成政策,造成医院收入减少,形成财务缺口。医院系统方面当然希望在蛋糕分配中能多切一点以补偿这种缺口。而从“补需方”来说,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资金需求是刚性的,也是捉襟见肘的,无法再挤出哪怕一点点。
也就是说,在总盘子既定的前提下,“补供方”和“补需方”之争犹如利益拔河,其实于事无补。因此,医改不能囿于利益分配困局,而应超越这种困局。即还需要从医疗体制动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让8500亿元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这种体制改革从“供方”和“需方”都大有可为。从“供方”来说,看病难、看病贵,可能不是政府补贴不够的原因,而更多是药品流通环节垄断、医院管理落后、竞争乏力的表现。医院的财务缺口,也需要通过自身积极缩减成本、提高效益来弥补,而不是仅仅指望获得“处方加价”之类的权利。就此而言,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需引入市场机制,让医院在充分竞争中降低医疗价格,提高服务水平。从“需方”来说,在提高医保覆盖面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提高医保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比如,我国医保基金平均年度结余率在26%左右,远超国际水平的10%。当有人因为无钱治疗而在病榻呻吟,却有大量的医保资金在账户上睡觉,这无论如何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责任编辑: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