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究送健康,中秋节又让保健食品火了一把!”9月18日,岛城一家大型连锁药店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透露,根据他们的一份市场调查,仅中秋节一天全市销售的保健食品就达百万元,而目前岛城保健食品一年销售额已超过一亿元。不过,“繁华”景象的背后却是隐忧:保健品的身份证面临“丢失”的危险。
8月25日至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安排审议了4月份开始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等法律。但是《草案》中没有提到保健食品。既非食品,又非药品,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被忽视了?这个问题在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我们已经和其他一些保健食品企业,提出了要求‘身份证明’的申请!”青岛德鑫公司的张健经理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变化让他们这些保健食品企业和药店经销商“睡不着觉”,如果保健食品没有了“身份证”,就意味着将要面临退出药店的困境。
保健食品的身份证究竟有多少“含金量”,相关各方为何如此紧张?
生产
批号动辄数十万元厂商死守金字招牌
张健跟保健食品打交道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现在他不但自己代销好几种产品,还与南方一家药企合作生产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保健食品。记者与他见面的时候,45岁的张健一个劲地挠头,这个习惯是最近染上的,原因就是国家在今年4月份刚刚公布的《食品安全法(草案)》,跟原先的《食品卫生法》相比,一个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根本没有提到保健食品。“好几个月了,我就没睡个安稳觉。”张健向记者解释说,现行的《食品卫生法》中,有3条内容专门针对保健食品。当前出台的多部保健食品法规都是建立在该法基础之上。如果正式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真地剔除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将会变成“黑户”。“‘我是谁’好像是个哲学问题,现在却成了我们最揪心的问题。”张健有点自嘲地告诉记者,一旦这个法规开始实施,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保健食品要与食品一起进行竞争,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讲,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保健食品必须先取得批准文号才能投入生产,有时候一个厂家会有十几个批号,而申请一个批号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如果将保健食品归于普通食品,这些批号可能都将作废,企业损失惨重。
不说批号,光是成本问题,就让生产企业感觉“有苦难言”。因为没有了“保健食品”特殊性,就要与普通食品一起“争地盘”,而保健食品往往要加入非食物添加剂以发挥保健作用,成本远远高于普通食品,自然没有什么竞争力。
多年从事保健食品代理的孙正康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代理过一种有降血压功能的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毛尖茶,但是因为添加了一种纯天然生物制品,所以申请下来了批号,变成了保健食品。这个变化可不仅仅是头衔多了“保健”两字,经销商们最看中的还是价格能“上得去”,比普通的毛尖茶价格高了20多倍。“如果没有‘保健食品’的头衔,放在市场上,你认为市民会多花几十倍的价钱去买这种茶叶吗?”孙正康说。
保健食品的身份问题,显然已经在全国引起了“连锁反应”。据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介绍,从4月至今,相关部门已经收到了1.1万余条《食品安全法》的反馈意见,其中不少来自于保健食品企业,要求为保健食品“正名”。
销售
30%收入来自保健品药店怕失去摇钱树
事实上,正在担忧的不仅仅是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经销商们也是如此。“这些日子都在等消息呢,不知道保健食品会不会被取消,我们好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岛城一家大型连锁药店的负责人坦言,保健食品在药店的销售量不如药品多,但是在销售额上却占了很大的份额。药店的进账中,30%以上来自保健食品。“我们每年都对全市的保健食品销售市场进行统计。”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数字不是百分百精确,但是绝对可以体现保健食品在青岛的发展形势。据他介绍,保健食品在青岛的销售是以每年200%的速度在增长,目前一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亿元,而且随着市民保健意识的增强,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正因为如此,保健食品在各家药店中都有重要的席位。9月18日下午,记者在南京路、香港中路、江西路等6家药店看到,它们都有自己的保健食品专柜,提高免疫力的、补充血液的、降压降脂的、减肥清肠的……销售人员都热情地向市民推销。“老年人和买来送礼的比较多。”一名药店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因为保健食品的利润比较大,现在比较常用的模式是厂家“租”药店的一个专柜,然后招聘人员进行推销,定期给药店“交租子”,对于药店来讲,只要负责提供一块地方,不用购货和雇人就能赚钱,因此保健食品更加受到欢迎,这种模式也逐渐被用在各大商场超市中。也正因为保健食品的利润大,使得药品经销商难舍“摇钱树”。“有了‘保健’的功能,才让这类食品的价格明显高于普通食品。”杨家群药店的王经理告诉记者,如果保健食品跟普通食品同种渠道销售,那么肯定不会有人花高价来购买,自然就失去了市场,而且如果保健食品退出药店,无疑将对竞争已经相当惨烈的药店造成巨大的损失。
消费
投诉逐年增惹不满市民期盼能管严点
记者采访获悉,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各种各样的保健食品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另一方面,对于保健食品的投诉也在逐年增多。也正因为如此,相对于厂家和药店的“惶恐不安”,不少市民的反应比较冷淡,甚至有的人表示“赞同”。“保健食品越来越忽悠人了,尤其是在药店销售,让人潜意识里觉得像药物一样能够治病。”家住武定路的秦先生说起保健食品就一肚子气,他71岁的父亲秦振老人已经住院一个多星期了,而导致老人住院的正是价格不菲的保健食品。原来,老人患高血脂已经20多年了,平时控制得还不错,前不久到药店买药的时候,碰到工作人员在销售一种保健食品,说不但可以全面降低血脂,而且还不像药物一样有副作用。老人觉得“医生”说的话有理,就停掉了以前的药品,结果没想到半个月之后,突然晕倒在地,结果送到医院一检查,血糖确实是控制住了,但是太低了,只能住院再把血糖给升回去。“让保健品和普通食品一样,不进药店,也许是件好事。”秦先生这样认为。“我们医院每个月都会接诊不少被保健食品‘吹’进医院的患者。”市立医院急诊科张主任告诉记者,“保健食品病号”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被保健食品能治疗各种疾病的宣传所蒙蔽,结果停止服用药物,耽误了病情的;还有一种是不适合吃保健食品的,“补大了”一样要进医院。“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保健食品,尤其是到了节假日的时候,不少人买了送给亲朋好友。”市卫生监督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之相应的是,对于保健食品的投诉逐年增加。为了推销出保健食品,无论是本身的外包装宣传上,还是工作人员的推销介绍中,经常出现夸大宣传等问题。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每年卫生部门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检查,也会公布一批不合格产品。而记者随机采访了30多名市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保健食品确实太能“吹牛”了,是否应该进药店也确实应该考虑了。
业内人士面对这一质疑,首先承认近年来保健食品市场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但同时指出,越是混乱的市场,越需要详细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只有明确了保健食品的身份问题,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本报记者 江翡翡
国家药监局
不会造成黑户但会过筛审查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保健食品企业不必担心保健食品被取消“户口”。国务院将保健食品的监管划归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进一步规范对保健食品的审批和监管。
国务院日前批准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定”方案已经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新方案规定,将卫生部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由卫生部划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颜江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已经向全国人大和相关部门汇报了保健食品的重要意义,目前和有关部门正在就保健食品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以及保健食品对降低医疗费用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通过这些工作引起人大的重视和关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保健食品的两个批准文号包括保健食品市场上的问题进一步调研,准备重新理顺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工作方案,在实施时,对那些保健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的批准文号进行撤销,对其重新审评及再评价。由此可见,保健食品企业不必担心“保健食品”被取消“户口”。
颜江瑛指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成立的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下一步将会出台包括规范保健食品的功能名称、产品名称以及检测等在内的的食品监管要求和技术规范。
(责任编辑: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