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以来,有关鼓励中国药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从多个政策层面对我国药物创新进行了支持。另外,近两年跨国公司大量投资中国研发基地,为我国带来大批人才和信息。更重要的是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于2007年7月10日颁布,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被视为研发领域风向标的法规,必将对我国医药研发与创新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从2008年初步显现。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在多重因素作用下,2008年将是中国医药研发的转折点,创新药研发氛围渐浓,逐步规范与科学的新研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从整个产业层面而言,的确不断有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尤其是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关键阶段更是鼓舞了所有新药研发人士。另一方面,先声药业等一批国内药企敢于花大价钱购买一些势头良好的创新药物,说明长期困扰新药研发步伐的资金问题也正在改变,敢于投资新药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
日前,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了中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在这份经国家首肯的91家“创新型企业”名单中,制药企业占了10席之多,充分肯定和印证了制药业高科技的本质,也表明国家科技部门对于药物创新的重视和鼓励。
尽管中国医药产业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药创新机遇,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急待解决,比如新药研制开发主体错位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果转化难等。从制药业比较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新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着重于基础研究。而在我国,新药研究主要由专业院校和国家的研究院所来承担。新药研发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国家。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规模不大,难以承担新药研究的高风险,尚不能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造成新药研制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
另外,目前国内企业的销售体制也不适合新药的推广,我国医药企业的销售队伍大多是在仿制药基础上建立的,一般采用招商模式,依靠各地的代理商运作市场,而新药的市场推广则需要完善的学术推广队伍和体系,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大企业即使开发出一个很有份量的新药,但却不能马上在临床上得到普及,这就出现了新药和市场脱节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要制约新药研发的“短板”得到改善,我国的新药研发产业就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责任编辑: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