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已有医生因医德受处
根据意见,医德考评每年进行一次,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三个步骤。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考评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年度考核方有资格评选优秀;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不合格。
上海的规定则明确,凡医务人员发生收受“红包”、商业贿赂等行风问题,将取消当年评优、评职称资格,或予以缓聘、解职待聘。上海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称,虽然还没有汇总具体数据,但制度实施以来,已有一些医务人员因医德受到处分记档。
医院称客观看待病人评价
医德档案出台初始,出现了对这项措施的质疑。有人认为医德档案“缺乏患者的评价,如果仅仅从医院内部进行考核,恐怕很难奏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是该市较早建立医德档案的医疗机构,这家三级甲等医院为全院2000多名在编在岗员工建立了档案。“只要点击鼠标,包括病人评价等医德8大内容就会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无论是对医疗服务的表扬还是投诉都会记录在档案中。”该院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眼科医师李劲称,必须客观、综合地看待病人乃至社会的评价,“例如投诉,我们只记录其中的有效投诉,类似病人要求医生多开药得不到满足后的投诉会被忽略。”
寄托医改方案提升医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普外科住院医师表示:建立医德档案出发点很好,操作起来却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一个医生的手艺很高明但性子急,一个医生的脾气好但水平差,能治病救人的是前者,对他们的医德评价却可能是一坏一好。一个好医生抢救了100个病人,其中1个出现了并发症,可能就对医德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人将医德档案与即将出台的医改方案自发联系起来,并将医德整体水准提升的希望,寄托在医疗体制综合改革上。上述那位普外科住院医师强调,“国家要从根子上改革医疗行业,对医疗卫生行业增加投入、增加医务人员收入,只有这样,医德提升才会有一个长效、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