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安全之争不断 专家建议尽量减少使用

2007-08-04 14:48 来源:三九健康网 

化妆品安全之争不断 专家建议尽量减少使用
  资料图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晚年呈现铅中毒的症状,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她使用的化妆品中铅含量过高有关。

  日前,英国科学家本斯指出由于每天使用化妆品,欧洲女性每年平均吸收约2.3千克化学物质。巧合的是,《化妆品》杂志也在随后公布了一项与之相似的研究结论,该杂志认为,欧洲女性每年通过化妆品“吃到”的化学物质平均达1.98千克。郭德纲相声中的著名包袱“四斤粉”,终于成了现实。

现在的问题是,组成这“四斤粉”的大都是化学合成物,其中的相当部分物质被认为对人体有益,而另一些则属性尚不明确,还有少量物质被认为必须将用量控制在临界点以下。科学家将为我们逐渐揭开美丽背后的秘密。

化妆品安全之争不断 专家建议尽量减少使用
  起因 美丽需要添加剂

理查德·本斯(Richard Bens)是一名生物化学家,他将自己的研究定在了时髦之物———化妆品上。3年的研究工作中,本斯将眼光盯在了各类化妆品及日常清洁用品中化学成分的分析上。

研究结果发现,欧洲女性每年将平均吸收约2.3千克化学物质。与此同时,《化妆品》杂志也于近日公布一项与之相似的研究结论,该杂志认为,欧洲女性每年从化妆品中吸收的化学物质平均达1.98千克。

本斯表示,女性在使用化妆品时,化学物质经皮肤进入体内,就会被人体吸收,相比之下,直接食用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小,“如果口红被直接吃掉,其中的化学成分会被唾液和胃液中的酶分解。但抹在嘴上以后,化学物质就会透过皮肤被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此外,本斯还指出,某些癌症的出现可能与某类化妆品的大量使用有关,一些化妆品还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甚至加速老化。

对于这样的结论,研究人员并不感到意外。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徐宝财教授指出,化妆品中的物质肯定是被吸收了的。这与化妆品本身所要起保湿、抗衰老等功能有关。然而,徐宝财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还是表示了不同意见。“2.3千克。这个量有点多,毕竟我们平常使用的化妆品,都是以毫克为单位的。”

事实上,一种化妆品到底是否安全,不能仅根据化妆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含量多少来决定,还要参考其与人体接触的水平。也就是说,使用者使用的频率、每次使用的量、持续使用的时间等,都是决定其是否安全的参考数据。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聪芬也指出化妆品中也有起功效作用的。这就需要加入功效成分,使其渗透进皮肤。这样皮肤肯定是吸收了一些东西。皮肤也是一个生物体,也需要代谢,也需要活动。水是皮肤表皮角质层重要的塑性物质之一。角质层中水分含量约10%-15%。为了维持这一比值的相对恒定,主要依靠皮肤角质层中存在的自然润泽因子(NMF),包括尿素、有机酸、氨基酸等成分的作用。“自然润泽因子能够维持住角质层内水分恒定,由此在保湿化妆品中便需要加入这种能起到自然润泽因子作用的成分。我们知道,皮肤吸收了这些成分。”

为了验证皮肤是否吸收了化妆品的功效成分,研究人员通常会做一个试验。试验中,研究人员会在化妆品中添加荧光标记,然后涂抹在被测试者的皮肤上,再通过仪器进行探测,就可以得知这种荧光标记进入了皮肤的哪一层。不过,尽管有试验能证明皮肤吸收到了化妆品中的化学成分,然而对于究竟吸收了多少,中国的研究人员却还是无法给出答案。

问题1 不“美丽”的重金属

化妆品的历史与天然动植物资源不可分。这也就是化妆品的第一代。彼时的人们会知道用天然的动植物油脂对皮肤做单纯的物理防护。据说,古埃及人4000多年前就已在宗教仪式上、皇朝贵族个人的护肤和美容上使用了动植物油脂、矿物油和植物花朵。

然而,化妆不会仅仅是件自然天成的事。即使在人类还无法正确了解化学物质时,化妆品便已经与这些化学物质为伍了。至迟到商代,古代中国人就发现了铅的化合物有增白的效果。于是,“铅华”成为古代化妆品的重要部分,并成为化妆的代名词。

不过,作为一种重金属,铅对人体的损害也很快就显现出来。到唐代,中国人发现了“铅华”的副作用。由于长期使用铅粉化妆,造成妇女铅中毒,脸色发黑。于是,米粉的地位得到提高,花式和品种有了发展。

在西方,情况也是如此。铅的氧化物具有一定遮盖作用,因此被大量使用到化妆品中。到今天,在一些化妆品中还可以找到微量的铅。“这主要还是因为铅的美白效果非常明显。”

事实上,除了铅还有汞、砷等重金属,都能增强化妆品的祛斑及美白效果。比如,汞化合物就可以抑止黑色素的形成。不过,重金属虽然是美丽的“天使”,同时也是美丽的“恶魔”。

研究人员早已知道,如果化妆品中汞、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准将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比如汞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出现记忆力衰退、失眠等症状。而铅则会导致神经衰弱加重,影响消化系统。砷能引起皮肤色素沉着,也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卫生部2002年出台了《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了化妆品中砷、汞、铅的限量分别为10mg/kg、1mg/ kg、40mg/kg。不过,化妆品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工程师罗毅指出,对化妆品产品的监测可能会忽略原料中所含重金属的成分,因此其中的含量往往不会计算在内。由此,也便引发了一些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当然,一些美容厂家为了追求美容效果,刻意加大铅、汞等重金属含量的事情还是存在。

问题2 防腐剂引发癌症?

本斯在研究中指出,在个人清洁用品中大量使用的对羟基苯甲酸脂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对羟基苯甲酸脂主要在肥皂、香波、除体臭剂和婴儿洗液等产品中用作防腐剂。

而之所以要添加对羟基苯甲酸脂是由于化妆品的特性决定的。化妆品中富含各种有效成分,不过这些有效成分却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化妆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微生物的侵入。由此,化妆品中如不加入某种有抑菌作用的物质会极易腐败变质,对使用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在对化学物质的分析中,科学研究人员发现许多化学物质具有抗菌效果,但可用于化妆品的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就是这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被本斯列入了化妆品“毒素”行列中。本斯指出,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已经对“对羟基苯甲酸酯”是否会引发癌症发生了争议,尽管没能找到相关的证据,然而研究人员却已经在乳腺癌的肿瘤细胞样本中找到了这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化学成分。

在本斯研究的化妆品“毒素”阵营中,还有一种名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皮肤造成刺激。罗毅指出,这种化学成分主要用于制造泡沫,存在于香皂、洗发水、剃须膏等产品中。

不过,对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是毒素的认识,中国研究人员却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见。罗毅指出,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清洁用品中使用,往往都有量的规定。“在限量范围内使用,并不会引起毒害作用。”她指出,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防腐作用并不会因为用量的增加而增强,所以在化妆及清洁用品中不会有超量的情况出现。

何聪芬也对“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会引发癌症”的判断表示怀疑。化妆品中的防腐剂,用量本身就极少,能被皮肤吸收的就更少了。“有人在乳腺癌的肿瘤细胞样本中找到了这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化学成分。不过,这种化学成分究竟是如何进入人体的,是怎样被人吸收的,这都是问题。在这些问题未能说清之前,很难就判断说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是有害的。”

问题3 特殊功效成分标准待定

在塑造美丽神话时,保湿、美白、防晒、祛痘和抗衰老等特殊功效成分是最有号召力的。究竟是哪些元素能使化妆品发挥这样的功效呢?何聪芬指出,元素的增加往往是根据生命细胞活动的规律来定的。

一般而言,美白类化妆品一般是加入了一些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因为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形成的关键酶,其活性程度对色素的沉积起主要作用,所以,茶多酚、金银花提取物和葡萄籽提取物等均可达到效果。“酵素”的美丽神话也是一个著名案例。日本科学家在参观清酒酿造厂时偶然发现,酿酒的老婆婆皮肤好得惊人。受此启发,科学家开始研究借助天然酵母,提取出高档化妆品的功效成分。何聪芬指出,这种酵素能够分解皮肤中的黑色素,由此美白效果很好。

防晒类化妆品中则加入了防晒剂。而防晒剂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另一类是物理性紫外线屏蔽剂,它们都是利用减小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达到防晒效果。一般用于防晒功效的添加剂有二苯酮类、邻氨基苯甲酸酯类、滑石粉和陶土粉等。除了化学制剂,还有一些从芦荟等植物中获得的天然提取物。

抗衰老类功效添加剂也是根据对皮肤的作用机理来添加。“皮肤中黑色素是怎样产生的,这早已在科学界引起了关注。”何聪芬指出当生命科学揭示了人类变黑与自由基的关系时,如何抑制清除导致皮肤老化的因子也成为生物化学研究的重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就是清除导致皮肤老化的因子,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金属蛋白酶,能清除皮肤表面的氧自由基,防止皮肤老化。

纷繁的功能性元素虽然颇有效果,不过在用量上依然还是有个界限。何聪芬指出,目前,国内相关主管部门正在制定化妆品中各种功效成分的标准。

问题4 鸡尾酒效应

本斯的研究发现,被用来增加香水、彩妆和染发剂的香气并发挥防腐作用的苯甲醇也被其认定可能会刺激皮肤。然而,化妆品最大的危险之处还不仅仅在这一点。“这只是些特定化学成分可能导致的后果,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多种化学物质配伍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它们之间发生某种化学反应,对人体的伤害可能会更大。”本斯表示。本斯所说的化学物质配伍,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种物质的混合。

本斯觉得自己这个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因为现在还没有试验证据证明这一切,“我们必须认真审视那些抹到脸上的东西,而不应一味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不过,来自欧洲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香水工业协会(Colipa)的克里斯托夫·弗劳尔(Christopher Flower)博士并不认同本斯的看法。他指出:“根本没必要担心产品的安全问题。整个欧洲的化妆品生产企业都接受严格监管,每个企业都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而在本斯的研究成果公布后,英国化妆品协会的一位发言人也表示:“所谓的鸡尾酒效应只是一个都市神话。我们确实知道,每种化学成分的作用都不一样。不过,我们完全有能力预测将它们混合在一起时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在考虑产品的安全性时我们就已经评估了这一点。”

对此,罗毅表示化妆品的安全监管肯定是必须的。然而对于这种未知效果的担忧可能并不只限于对多种化学成分的配伍。事实上,研究界目前对化妆品中有明显副作用的已经了然于心,由此重金属的量必须得到严格限制。“不过,有些化妆品、洗涤用品的成分是可以造成深层次影响的。”然而在这方面,科学界还只能给出一个未知数。

结论 还是少用些吧

只是,尽管化妆品安全之争不断发生,美丽神话还是要继续的,那么,我们能否将危害降至最低呢?

国际土壤学会(ISSS)发言人克利奥·特顿(Cleo Triton)有个直截了当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减少化妆品使用量:“有些女士一天使用的化妆品超过20种,因此接触到大量化学物质。其实,她们在化妆时应先想想———是不是一定要涂睫毛膏呢?”

不过,在何聪芬看来,对于一些特殊职业,为了皮肤健康,他们该做的不是减少化妆品的使用,而是增加———增加特殊化妆品的使用。

游泳队员就是这样一种职业。他们常年在游泳池中。然而游泳池的水是循环用水,极易受到游泳者本身的污染,同时,为了消毒游泳池水必须使用大量消毒剂,使得游泳池的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由此在化妆品中便需要采用专业成膜技术,在皮肤与水之间形成一层透气的保护膜,从而隔离泳池水中化学物质(强氧化性消毒剂)、微生物和污垢等有害物质,从而避免对皮肤的刺激与侵害。

- 链接

化妆品简史

公元前3500年在埃及古墓中就发现了化妆品,那时,埃及妇女把泥涂在头上做发型,脸颊上敷胭脂,眉毛和眼角上绿色。

古希腊人用烟黑涂描眼睫毛,然后涂上黄白色的天然橡胶浆,以美化睫毛。妇女们还从指甲花里萃取红色染料,涂抹嘴唇和两颊。到了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146年间,希腊文化达到巅峰,人们大量使用香水和化妆品,同时还发明了保养皮肤与指甲的绝佳方法。

在中国,殷商时期已开始烧制“铅白”,这是最早的扑粉,丝绸之路把丝绸和香料从东方带到欧洲,也把化妆品带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著名暴君尼禄和妻子波佩亚就用铅粉和白垩粉抹皮肤,使皮肤白皙,还在眼圈上涂眼圈墨,在面颊和嘴唇上涂胭脂。13世纪之前,波斯人、希腊和罗马人从杏仁、橄榄和其他天然物中提炼油脂,涂抹身体。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从中东带回化妆品,面霜、油彩、染发剂、香水才逐渐流行起来。

中古时期的美容学与医学在英国大学里是一门课程,并不分开教授,美容与医学正式分离是在16世纪末期。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宫廷的贵妇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贵妇的影响,大量使用铅白粉抹皮肤,赤褐石粉做胭脂,洋红混合剂做唇膏。到17世纪化妆在社会各阶层流行开来,同时期的中国,扑粉已广为流行,而且传到了日本。但铅白是扑粉的主要成分,有毒,而用来制中口红和胭脂的红花,却是安全的天然原料。直到20世纪以后,以合成方法制造具有自然效果的化妆品才成为一门科学。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

  • 传沈殿霞腹胀再入院 肿瘤已到末期(图)
  • 妇女患多重人格分裂症 被医生控制充当性奴
  • 暴雨袭六省88死23失踪 四川一县城2/3被淹
  • 中国男人比女人多3700万 90后10%男人没老婆

    (责任编辑 文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