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免疫规划扩容:25亿元“大单”背后的难题

2007-08-01 09:17 来源:三九健康网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在原来基础上,把甲肝、流脑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4月9日,财政部官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中央财政将为此安排25个亿,用以负担国家免疫规划扩容后的疫苗经费。

    “通过国家免疫规划预防15种传染病,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先进水平,真正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关心民生的执政理念。”4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可以使更多的儿童免受相应传染病的侵害。国家财政统一解决疫苗和注射器的经费,可以腾出各省这部分经费用于加强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和冷链建设。国家统一采购这些疫苗,有利于解决当前流动儿童享受免费接种的公平性问题,也有利于国家统一调配免疫规划疫苗的生产,规避疫苗供货不足的风险。”

    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工作繁杂,经费落实后,疫苗的生产和供货需要相当长周期的等待,相应的接种程序需要修订,部分地区的冷链容积需要扩大,基层人员更需要培训……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相关实施计划。

    哪些疫苗列入扩容规划

    据透露,对于免疫规划扩容后的具体项目,有可能是12种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流脑A群疫苗、流脑A+C群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与现有国家免疫规划的5苗防7病相比,疫苗种类增加7种,其中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作为贮备和应急使用,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则用于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新项目用副反应更小、接种更安全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代替了原来的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国家免疫规划调整对不同省区、市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不少省区、市来说,增加的疫苗已不是新项目。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等15个省区、市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北京、天津、上海等13个省区、市将A群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作为国内免疫规划保障能力最强的北京市,已将流脑A+C群疫苗、麻风腮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

    据悉,2007年,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推荐的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程序,是通过疫苗预防16种传染病。我国免疫规划项目扩容,可以预防15种传染病,每名适龄儿童平均疫苗经费也将由目前的16元增加到百元以上,儿童健康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

    规划扩容要过三道关

    我国开展儿童免疫规划以来,一直是接种卡介苗、麻疹、百白破、脊髓灰质炎4种疫苗,直到2002年才增加了乙肝疫苗。本次要扩大这么多种类的疫苗,据专家介绍,每个儿童接种的疫苗针(剂)次将由目前的15针(剂)次增加到24针(剂)次~26针(剂)次,预防接种工作量将成倍增加。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不容忽视。

    首先,是疫苗的供应问题。新增加的疫苗过去是二类疫苗,扩容前属于自愿接种范围,每年用量有限。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这些疫苗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对疫苗厂家的生产能力是个考验。以麻风腮联合疫苗为例,扩容后的需求量约为每年3100万支,而2006年的供应量只有900万支,其中国产600万支、进口300万支,缺口很大。

    而且,根据国家对生物制品批签发的新规定,新疫苗还需要药品检验机构的检验检测。目前,检验检测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而造成市场缺货的现象屡见不鲜,药品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也需要加强。

    其次,接种服务能力需要改善。疫苗属于生物制剂,保持温度是最重要的,没有冷链保护,疫苗会失去作用,甚至对使用者带来危险。根据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综合评审,目前疫苗冷链设备短缺严重,如市级冷藏车短缺比例超过30%,疫苗运输车短缺比例近20%。

    接种人员素质也是影响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接种针次和疫苗种类的增加,对接种程序的要求愈发严格。以疫苗同时接种为例,根据免疫活性细胞的生理特性,1个T淋巴细胞有很多不同抗原的“受体”,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不同的抗原,不存在抗原之间的互相干扰问题。但是,两种注射减毒活疫苗如接种间隔不到4周,就可能产生干扰现象,先接种的活疫苗会干扰随后接种的活疫苗,即先接种活疫苗进入机体后先复制,会干扰随后进入机体的活疫苗的复制。对此,接种服务人员必须能熟练掌握。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