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光靠医德治不了“见死不救”

2007-08-01 09:13 来源:三九健康网 

      如果说近年医患关系之恶劣,已经成为干扰社会和谐的噪音,那么,医院“不见兔子不撒鹰”、“见死不救”无疑便是这些噪音中最刺耳的“高音部”。

  也正因如此,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日前在2007年医院管理年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要坚持先抢救、后缴费原则,坚决杜绝见死不救等违规违法行为。”他还指出,医院急救欠费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但这并不能成为医院拒绝救治病人的理由。此言一出,迅速占据各大新闻网站的显要位置,并引起无数网友跟帖和热议。

  对医院“见死不救”,有关部门“怒斥”也罢,苦口婆心“规劝”也罢,已经不算新闻;副部长的此番表态,也只是“一再重申”,却依旧引起公众的强烈共鸣。民怨最深重处,必有陈垢和风险,切切小觑不得。

  每个医疗机构、每个医护人员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在面对行将消逝的生命的冷漠态度,除了职业性的麻木,是否更多源于“效益”和“利润”的刺激和异化?正是在这种对效益和利润的赤裸裸追求中,医德、人性、救死扶伤等曾经激励这一行业的美德,被不同程度地掩蔽、淡忘。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严令和惩戒,至少能触动一部分医护人员的良知,让他们回归自律的轨道。

  然而,这毕竟只能治标,充其量只是在医疗系统“体制病”表层进行的头痛医头性质的“外科手术”,远未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们不妨想想:“见死不救”现象,在公众看来是如此令人愤怒,却何以在全国医疗系统“蔚然成风”?一个人被病毒击倒,可以说他抵抗力不足;如果成千上万人前仆后继倒下,那就是一场瘟疫。而引发的瘟疫的,外部因素往往作用更大,如周围环境、小气候、体制弊病等等。

  医院在对待垂死者时常人难以理解的冷漠,同样可以这样来解释。试想,一方面,听任医院下达任务向医生们施加赚钱的压力、通过非道德的高利润给予他们数钱的快感,从而扭曲其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又试图仅仅通过行政命令或恫吓,与医生高谈医德、医风、操守,从而恢复“白衣天使”的纯洁无瑕——这何异于搭建空中楼阁!须知,体制塑人,环境塑人。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者,永远只是少数,更何况,莲花即使做到了貌似“不染”,它的根却依然深陷于淤泥不能自拔……

  因此很显然,对待“医德瘟疫”只能采取对付瘟疫的办法,即首先全力消除其病毒滋生的外部环境。比如,制定严格的操作准则,减少感染几率;加强“消毒”,对违背职业道德、医疗法规者进行严惩,使其病毒“灭活”,降低传染性。而最根本的还是,其一,“釜底抽薪”,改变医院的市场属性,通过公办化、公益化,消除大部分医院的创收冲动,让医德不再时刻受到“效益”和“利润”的蛊惑;其二,“消除顾虑”,国家应尽快协调各方资源,尽早建立医疗费补偿制度,通过基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对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任务的医院进行补偿,从“命根子”上呵护他们讲医德、讲良心的积极性。

  唯有如此,再辅以注射“医德疫苗”、“防冷血抗生素”等手段,方能对医院见死不救的丑陋病态行径起到标本兼治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