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记者从中国医院协会院长论坛获悉,近年来扰乱医疗秩序事件逐年上升,统计显示被打伤医务人员2004年为3735人,2006年(1月至10月)为5519人。
中国医院协会介绍,出现医务人员被打事件主要是因为,民众对医疗服务缺乏风险意识,期望值太高,一旦治疗失败,往往难以接受“人财两空”的结果,导致过激行为。
“白衣天使”正沦为“受伤天使”
医护人员,这些曾经被奉为“天使”的一群,如今在矛盾频发、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中,似乎正越来越沦为可以被随意辱骂、挥拳的对象;受伤害的还有“脸面”——在公众舆论中,这个职业的声望也正一路下滑。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左焕琛说,医患矛盾已经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协调音。
如何让医患关系回归和谐?如何使医患双方都在医院获得“平安”?上海市前卫生局局长、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刘俊忧心忡忡。
“这些年来,医院和医生已经成了老百姓怨气最多的对象。”著名的儿科医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沈晓明苦笑着说,“每年的政协会议上,卫生系统的委员总会受到其他行业委员的揶揄,就更不要说普通市民对医生的评价了”。
今年上海两会召开前夕,医学界的政协委员们决定做些什么——以刘俊和沈晓明为提案人,30余名政协委员附议的名为“医生的人身安全亟需保护”议案,被提交上海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这个提案表达了上海医疗卫生界的焦虑: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得不到切实保护的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将威胁到我们国家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与千家万户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耿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