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诊疗亟待突破 传统中药异军突起

2013-02-03 11:21 来源:三九健康网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WHO全球健康报告指出,如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疾患问题被忽视,很多冠心病患者通过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等一些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女性,因有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非特异性ST-T波改变,大多在心内科就诊而被CT造影过度检查;一些现代设备发现的并无意义的情况如早搏、左室假腱索、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等,因医务人员未详细向患者解释,引起纠结;突发心肌梗死后,对疾病和治疗的长期效果心中没底,这三种情况都可导致焦虑或抑郁症状。顺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推行“双心医学”服务新模式,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控制过度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现心脏与心理和谐势在必行。”这是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在2013年2月2日举办的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研究会上发出的呼吁。

bj-2013-0000212

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研究会上现场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已成为人类疾病的精神疾病时代,虽然冠心病仍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但人类社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其产生机制、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相比,欧美国家的冠心病发病率下降了50%,而我们国家急性冠心病的死亡率三十年来从30%下降为5%以下。然而,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冠心病一些不恰当的认识,恐惧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对冠心病的影响日益突出。

据悉,在过去几年中有国内医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治疗双心疾患,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印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患的临床疗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拟将成立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学术研究会,并将围绕这个方向开展持续的学术研究。

冠心病共病心理障碍诊疗现状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以冠心病为诊断的住院病人中,抑郁患病率在16%-18%,而轻症抑郁在慢性冠心病中患病率在20%以上。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病人组中,35%-4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在15%-20%。在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中,由贝克抑郁量表(BDI)测评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在41%,其中15%的患者根据DIS诊断标准符合“重症抑郁”之诊断。Wang等(2004)在中国大陆7市 11中心的现况调查中,发现684例诊断冠心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和稳定心绞痛)的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状合并率达46.6%,其中重症抑郁发生率达13.4%,焦虑症状合并率达54%共病合并率达38%。

bj2013-000007502

参会的众多业内专家

“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血管病与心理疾患的关系,转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型模式指导下,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心血管病同时重视精神心理疾患,倡导心身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但是目前心内科医生普遍对心理疾患的认知度较低,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诊断,治疗也不规范。因此心脏科的医生有必要将接受心理学培训,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从而全面从根本上提高心理疾患的认知度和诊疗水平。”这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丁荣晶教授就双心医学的现状所做的介绍。

积极参与此次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学术研讨会的保定中药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施金锋先生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指示医务界要重点解决影响中国人民寿命的两大病:一是心脏病,二是老慢气。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河北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的保定成立了“冠心静观察协作组”,在汇集多位中医药名家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冠心静”并得到了中医名家冷方南的肯定。并与同一时期北京降压零号齐名,有“北京降压零,保定冠心静”的美誉。值得强调的是,冠心静由九味纯植物药组成,在组方上融合了复方丹参制剂、速效救心丸等传统冠心病用药物的优势,并特别增加了具有心理舒缓功能的成分,能够调节血脂,有效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进程,符合冠心病二级防治指南提出的ABCDE原则,为冠心病合并心理疾患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客观地说,保定中药虽然因种种原因并未在全国市场上广泛推广冠心静,但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临床实践应用显示了冠心静卓越的长期用药安全性。随着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疾患问题,冠心静作为祖国医学瑰宝之一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视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陈可冀院士曾撰文指出:“在业界相当多的人对介入治疗顶礼膜拜,忽视了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包括介入后的并发症等问题,结合活血化瘀等相关方药的合理使用,可使相当部分患者从药物治疗中获益,当然,也需要在这方面做更科学的探讨和研究。”陈院士说,“中医药治疗注重机体的“和谐健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当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中西医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会更有效地提高疗效,促进机体康复。”

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资深专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印生教授谈到,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血管的心身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多数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在发病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也有心理症状,常有情绪的焦虑和抑郁。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互相影响,可见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当前市场上中成药(冠心静)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具有镇静抗焦虑的疗效,能够做到“心脏好,心情也好”的双重功效,是治疗“双心病”的理想药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王显教授发言时指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诊断疑似冠心病中,超过一半的胸痛患者通过冠脉造影并未发现明显异常,此类患者往往被称为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可能带来患者医疗负担加重,包括频繁就诊,多次更换医生,且病情迁延不愈,而这往往会带来医源性并发症,加重患者思想负担,带来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研究发现非心源性胸痛与心理障碍关系密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来治疗可作为一种选择。”

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学术研究会的发起人胡大一教授强调,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并将继续成立系列研究会,持续推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五个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药物处方、和戒烟处方,从而推动中国康复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