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疾病动态

中国南方恙虫蜱虫之祸为何难以扑灭?

2012-06-08 14:22 来源:三九健康网 

“健康无‘恙’,不要‘螨’撞”,这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防治螨类传染病的宣传口号。

这个良好的愿望,并不因为疾病防控机构的提醒,得到完全的实现。2012年5月下旬,广佛等地先后出现中老年人被恙虫叮咬后感染恙虫病、最终器官衰竭致死的病例。

小小的虫子,引发巨大的健康恐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南方常见的小动物,成为死亡的“使者”,它们又是不是我们生存环境中唯一的“致命杀手”呢?

 

 

致命武器

今年5月底,广州市4位老人因为被恙虫叮咬而感染恙虫病,其中3人最终因多器官衰竭离世。

“恙虫咬人夺命”一时成为各地关注话题,“别来无恙”等成语被赋予了新的意思。而广州几位不幸去世的老人生前曾经去过的晓港公园,则成为“禁地”,草坪被围起来,喷杀恙虫的农药也被紧急使用。一场公共卫生危机,逐渐被消弭无形。

就像人们对这件事情关心得快,忘记得也快一样,恙虫病从来就不是新发的疾病,也不是类似SARS那样的人群传染性疾病。从1952年开始,我国已经有恙虫疫情报告,到1985年之前,每年报告的发病数都在1000例左右。此后一直到1990年,每年报告病例数都超过2000例。之后由于全国性的恙虫疫情报告取消,再没有准确的数字。

此次出现恙虫病病例的广州,其实是这种病的“老家”。1948年,正是在广州,中国学者首次分离到恙虫病的病原体。1958年,广州地区经过努力后,基本控制了恙虫病的流行。但近年来,该病例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几乎每年都有恙虫病的报告,但叮咬致死的案例并非每年都发生。据广州市疾控中心罗雷博士介绍,广州市从1995年开始,对恙虫病又开始了系统的监测,其中近年来最集中的一次爆发在2006年。

罗雷说,所谓的恙虫病,其实应该称作“丛林斑疹伤寒”,是通过恙虫传播的一类疾病。这类病既不同于普通的病毒感染,也不是细菌感染,而是一种被称作“立克次体”的微生物感染后引发的身体病变。而且引发恙虫病的,也不是传统的立克次体,而是一类后来被称作“恙虫病东方体”的病原体。

恙虫是这类疾病的唯一传播媒介,但并非所有的恙虫都会传播恙虫病。据罗雷介绍,传播恙虫病的其实是恙虫的幼虫,也就是恙螨。“恙螨之所以会传染恙虫病,原因就在于它在自然界的寄主携带恙虫病东方体”。而这类病原体,在南方地区,多存在于鼠类身上,鼠类,恰恰又是恙螨主要的寄主。

“由于第一代恙螨寄生在鼠类身上,产生的蛹里携带了恙虫病东方体,等待其成熟变成恙虫产卵后,孵化出的第二代恙螨,这些恙螨如果继续寄生在鼠类身上,则没问题,如果叮咬了人,则会传播恙虫病”。也因为如此,罗雷说,控制恙虫病的发生,关键就在于灭鼠和杀螨,同时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恙虫病东方体之所以能致命,原因就在于“它是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郑学礼说,这相当于人体内原有的抗体对其不能产生有效的作用,要产生细胞内抗体才行。虽然使用抗生素能抑制病原体的危害,但“由于细胞膜的渗透性较差,不能及时产生效果”,所以基础免疫能力较差的中老年人,有可能因为恙虫叮咬致命,而即便是免疫能力强的人,叮咬后也不免留下一个“焦痂”之类的记号。